水是大自然与地球的驱动力,更是全球国际关系风云变化中隐秘而关键的因素。在逆全球化与极端气候加剧的大背景下,全球水治理面临更为激烈的冲击。水已超出自然与技术属性开始深刻作用于国家间关系。因此,当前不仅需要对新形势下全球水治理中的大国路径、地区模式和人文因素进行跨学科的阐释与分析,更需要对全球水危机热点地区的新动向与新特点
计算河流工程学是一门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河流演变预测及工程水沙计算的专业学科。本书立足于工程泥沙的研究与实践,在兼顾系统性的前提下重点介绍近20年河流工程计算领域的新进展。全书包含一维、二维、三维水沙数学模型的试验方法,全面覆盖了各种河流及其工程的建模、模拟技术、重点关注内容及研究流程等,试图从数值模拟的视角阐述河床演
本书在冲积性河流自动调整机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了河流调整的非平衡态与河型多样性关系。 从水沙、断面形态及平面形态变化的角度,阐述黄河下游游荡型河道的演变趋势。针对小浪底水库运用 前后,黄河下游高村以上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特点,阐明了影响河势的关键影响因子,分析论证了河势 对工程的适应性。分析论证了高村至陶城铺河段河
这是一部关于清代河西走廊水资源分配制度的史学专著,系“励耘学术文存”系列丛书之一种。水利灌溉事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西走廊处于半干旱区,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的主要社会问题。本书基于大量的文献史料,研究清代河西走廊争水矛盾的类型、原因、性质等,并与其他地区争水矛盾相比较,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河西走廊的水
实施水资源调查评价,是重大资源环境和国情国力调查评价的一项重要任务。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和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根据新时期水资源管理工作的需要,水利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中国气象局、国家林业
本书以“水文情势变化-两湖水资源利用安全影响-综合调控”逻辑链条为技术路线,围绕两湖水资源利用对长江干流水位变动的响应机理和调控模式,分析了长江—洞庭湖、鄱阳湖水沙变化特征与机理,研究了两湖水资源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剖析了江湖关系变化对灌溉及城乡供水的影响,提出了适应江湖关系变化的两湖水资源综合调控方案,为保障洞庭湖
随着国家“蓝色经济”的发力和海防建设的需要,淡水资源匮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岛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如何有效解决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和确保海岛供水安全迫在眉睫。本书以舟山海岛地区为例,在“数字孪生”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水文预报和水资源配置等交叉学科,研究如何提高海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管理水
本书以水利工程地质勘查与典型水文地质问题研究的相关规范及标准为主线进行编写,首先对水利工程地质勘查所涉及的水利工程地质勘查基础、地下水及其对工程的影响、岩体的工程地质特性、地基与边坡稳定的工程地质分析、地下建筑的工程地质分析、渠道及闸址工程地质分析、工程水文地质勘察试验方法等内容进行了系统介绍;然后对水利工程典型水文地
本书首先回顾了我国污水资源化、再生水利用配置等政策发展历程和趋势,明晰了再生水利用原则、重点区域、重点领域和利用水平等政策要求演变过程,同时梳理分析了国外典型地区再生水利用经验做法。其次全面总结了我国再生水生产利用现状和生产工艺现状,针对不同利用领域的再生水水质进行对标分析,分析了再生水利用配置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的
本书从寒区引调水工程建设及运管存在的不利因素出发,介绍已有的相关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灾害链理论给出了输水明渠的灾害特征及健康评价方法;介绍了基于“水-热-力-盐”耦合的输水明渠致灾过程数值模拟技术及土工离心模拟技术;给出了寒区渠道表面防渗技术及应用方法;以及针对渠道纵横排水体系的高效排水优化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