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认知视阈下译者主体创造性研究》通过综述、梳理、评析译者主体性、翻译创造性、创造性叛逆等相关文献研究,提出译者主体创造性这一概念提法,并在认知语言学、文化阐释学、文化翻译及认知翻译等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文化认知视角。本研究以葛浩文代表性作品为例,即两版《呼兰河传》(1979版,2002版)、《马伯乐》(完整版)、《丰
2023年第2期《中外文论》包含“专题: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文论”“批评理论”“文艺美学”“西方叙事学”等栏目,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主要涵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等方面的文章,文章从多方面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和分支,同时本期特色在于“批评理论”“文艺美学”栏目,这些文章
本书征引古人成功的写作经验与精到的学理论述,系统讨论与文章相关的问题:辨析立言不朽与言不可恃两派意见各自的理据,研究作者德性、正气的秉持与养蓄,并从文字简繁、声调抑扬、文笔变化、文风刚柔浓淡、文章开头结尾,各体文章的特点、重要文派的贡献与缺失等专题切入,探讨论说类文章升级审美含量的方法,推介说理到位、寓意隽永、文字优美
本书系高等职业院校小学教育专业教材。 本书讲述文学的基本原理,内容涉及文学的本质与功能,文学的历史演变,文学创作,文学风格、流派与思潮,文学作品结构、体裁与类型,文学欣赏与批评等。针对小学教育专业,本书注重基础性、针对性、实践性,使学生掌握与小学语文教学相关的文学基本理论,提高文学作品鉴赏、批评能力,以指导小学教学实践
本书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主办的CSSCI集刊,主要刊载外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也包括若干评论及译文。本辑为第23辑,设有比较文学、东方文学欧美文学、理论研究、散论与译文五个栏目。
本书稿收录《广东社会科学》创刊35年来“文学”栏目的优秀论文近二十篇,坚持中国文学立场,观照世界文学视野,探讨前沿热点问题。论文研究范畴涉及中国文学、外国文学、华文文学、文艺学、比较文学、戏剧影视文学、文献学等研究领域,作者涵盖乐黛云、饶芃子、蒋述卓、冯天瑜、王岳川、张炯、逄增玉、杨匡汉等知名学者。通过这些论文,读者们
《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集刊》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与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长期合作共同打造的学术品牌。该《集刊》前期已出版十四辑,得到诸多著名专家学者的高度评价,在国内学界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成为海内外学者致力于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平台。本书为该刊物的第16辑,共遴选20余篇文章,约25万余字。该书的主体部分设计了五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本土视域下的近代中西文学关系研究(18401898)19BWW019成果。从中西两种文化视角研究文学,站在这两种不同文化的立场,重新审视外国文学、翻译文学和中国文学的关系与界限问题,并进行了有关中外比较文学的一系列研究:实证一影响研究,平行一对话研究,跨文阐发研究和文化渊源研究。本书以整体论述加专
本书以泛比较文学研究视角,运用“坐标比较法”等相关理论,探讨泛比较文学在中国的具体化。举凡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的不同语种、不同国别、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纵横比较,以及不属于比较文学范畴的同一语种、同一国别、同一民族文学之间的纵横比较,均包罗于其中。内容分三辑:第一辑关于比较文学之理论思考,从理论方面具体阐述世界比较文学与民族
非虚构写作是21世纪当代文学领域的热点讨论话题,在近十余年内兴起的非虚构写作潮流之中,由打工者和知识分子作家共同参与的非虚构“打工叙事”是备受关注的一个重要分支,对文学如何讲述打工者故事做出了新探索。本书立足于创意写作理论视野,以新世纪非虚构“打工叙事”为研究对象,对非虚构“打工叙事”做出概念界定,对其发展源流、创作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