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经典逻辑教材。所谓“经典逻辑”,也可称作“标准逻辑”,是当今所有大学的逻辑课堂都会教的逻辑(国内外都一样),“经典”等于“标准”。作者没有使用常见的公理化方法或自然演绎方法,而是使用了神奇的“树方法”。为判定前提能否推出结论,画出一棵树即可,封闭则能推出,开放则推不出一人人都可以做到,“童叟无欺”。
胜论派是古印度六大正统哲学流派之一,亦是为佛教批判多的外道。《胜论经》是胜论派现存古老的梵文经典,大约成书于公元56世纪,该疏对《胜论经》作了逐颂注释,是研究早期胜论思想的重要文献。本书完整翻译了印度学者Muni?rīJambuvijayajī校订的月喜疏梵文精校本,并结合胜论派的历史与思想资料,随译文作了大量注释,综
普通大众真正了解逻辑学的机会并不多,故而在提到逻辑学时,大部分人总是一脸茫然,脑海里没有任何概念。不过,说不出逻辑学是什么,并不意味着逻辑学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事实恰恰相反,它几乎时刻围绕着我们,只是鲜少被注意、被提及而已。媒体上的各种信息,有许多并不是真实的,我们稍不留神就可能被夸张的、错误的言论误导和迷惑,被别有用
本书适用于管理类、经济类联考备考考生。全书共分为两册,为技巧刷题册和逐题详解册,以题型为主要的划分依据,将联考逻辑部分所涉及的考点提炼为55个题型、95个模型,将模型识别方法及对应技巧以表格的形式呈现,更直观系统。提供典型习题,针对性地题目让学生学以致用,理解并熟练掌握母题技巧。配备专项训练和仿真模考,阶段性测试,让学
认知现象学以认知经验为研究对象,是当代西方心灵哲学的热点问题。本书为认知哲学文库丛书中的一本,围绕着认知现象学的背景、内涵、核心问题、不可还原论证、可能路径,以及认知现象学带来的启示及其拓展等论题展开。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追溯了认知现象学的生成脉络,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对认知现象学的基本内涵和核心问题进行阐释和分析,强调
本书是一幅现象学全景图:展现休谟、斯密、狄尔泰、利普斯、弗洛伊德、荣格、拉康、胡塞尔、海德格尔、施泰因、舍勒、舒茨、萨特、梅洛-庞蒂、勒维纳斯、霍夫曼、斯洛特等人关于同感的思想,同时作者在“同感-他人-道德”的问题框架下,深入探讨了自我与他人、审美与道德、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等重要的具有实践意义的伦理学、哲学问题。
本书通过梵汉两方面文献及相关的藏文资料的比对和互释,研究玄奘所传的因明学说及其思想特征。在“论”(哲学解读)的方面,提出“论证要素”概念,用于指称历史上某一位逻辑学家在其有关论证可靠性的理论规划中的首要关注点,这种关注点一般都有直观方面的基础。本书在这一概念的指引下,思考佛教逻辑有别于西方逻辑的特征所在及这一特征在不同
本书分为三章,内容包括:管理类专业学位硕士逻辑科目考试介绍、形式逻辑类题目考点讲解、分析推理类题目考点讲解。具体内容包括:考试大纲说明;逻辑考试的试题来源和分类;逻辑科目考试复习建议;基础知识;形式逻辑解题必备能力;形式逻辑四大基本考点等。
2025考研管综涛叔马玉涛逻辑24天突破
本书的研究有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解释人在世界中的存在(即人的此在)。另一个目的涉及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特殊方式,即精神病理的方式。这两个问题分别属于专业与方法截然不同的科学研究领域。第一个问题处于现象学哲学的框架中,第二个问题属于精神病理学。本书将在不同形式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即以不同的现象学精神病理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