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分为10章,第1—3章主要阐述中西医学模式方法、中西医结合概念和发展态势;第4—5章主要提出中西医结合研究与实践的指导性原则和介绍中西医结合研究的基本方法;第6~7章分别论述中医学基础理论现代研究的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8章介绍药学体系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最后两章介绍国外中西医结合研究概况
《高等医药院校专科教材:中医学基础(供专科中医学专业用)(修订版)》具体修订内容有绪论部分:修订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概况为两部分,明确四大经典内容,突出《黄帝内经》是四大经典之首,突出中医学理论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删除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的八物辩证观部分;明确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概念;增补人与社会环境体观、人对环境适应能
本教材是根据199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专科中医专业主要课程设置方案、编写原则与基本要求”的文件精神而编写的。内容分总论和各论。总论重点介绍中医内科的含义与范围、中医内科发展概况、中医内科病名特点及分类、中医内科辨证的基本规律、中医内科学习方法等基本知识。各论分为外感时行病、肺病、脾胃病、心病、肝胆病、肾病、气血津
本教材是根据新制定的教学大纲编写的。针灸推拿学是由针灸学和推拿学构成的,两个学科均属非药物疗法,有很多内在联系,故合并在一起。 本教材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针灸推拿的基础,介绍经络、腧穴及推拿的常用穴,根据对目前几部代表性针灸著作的统计分析,发现大约有100个左右的腧穴最为常用,所以将经穴分成常用与备用两部分,以期学
本书是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由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组织编写,供高等中院校中医专业七年制作用的教材。 本书在内容上改变了过去《以黄帝内经》原篇为章、节的局限,而从内经学的学术体系角度,选择学术思想特点突出、理念价值高、临床指导性强的内容,根据其内在联系而分立章节,并第一次以《内经学》为高等中医药教育的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是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编写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主要供七年制中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作为中医硕士研究生学习温病学的参考书。 温病学作为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是学习中医学的基础之一。在中医高等院校建立后,温病学课程一直是中医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中医骨伤科学》是一门运用中医学理论和诊治方法研究骨、关节及周围组织损伤与疾病的课程。本教材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召开的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工作会议精神与制定的教学大纲,并结合七年制教学的特点和实际需要进行编写。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在系统学习中医
本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该书是在五年制教材基础上,注意充分反映七年制教学改革的成果,并吸取现代有关学科的精髓,反复推敲而形成的精品教材。本书既保持了中医药原有特色,又突出了现代研究成果,在所有方剂之后均有精选的医案举例,书末附有方剂索引便于读者查阅。另外,附录中“汉代度量衡与张仲景方药剂量”具有较
《中医古汉语基础》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中医专业的一门基础课。七年制本硕连读要求学生“具有必要而广泛的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能顺利阅读中医古典医籍”的能力,“重视文理科学基础课程的教学和文理科学素质培养”。根据这些精神,量身裁衣,编写了《中医古汉语基础》这部教材。 本教材以古代为选为主,以古汉语通论、常用
中国医药学是世界现存医学中与自然、人文关系最为密切的一种,也是一门最富哲学思想的医学科学。中医药学之所以能始终保持其独特的风格,历百代而绵亘,其原因也正在于此。自从《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问世以后,其所点燃的不灭的中医学术思想之炬,照耀千载,历代医学家承先启后,传薪续焰,使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