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战争环境后有了自己的文艺政策,对中国文艺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结合现实重新诠释这部经典文献,深入阐述其中对文艺实践科学精辟的历史经验总结,重温其中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
本书围绕列宁的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展开,系统展现了列宁如何创造性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创世界政党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在纪念列宁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列宁的党建理论仍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导读
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生态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人类从自然家园中获取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下这一需求却呈现为问题状态。生态自然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较少的看到他们就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论述,但是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却到处充满着对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卓越追求,人类的生存和
本书从揭示马克思展开现实批判和对未来社会预见所内含的道德视角、道德原则出发,阐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现实意义等方面,初步建构一种适合于保障和促进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思想,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支撑。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第一版于1867年9月14日在汉堡出版,后两卷是马克思逝世后,由恩格斯准备付印和出版的,第二卷于1885年出版,第三卷于1894年出版。马克思的《资本论》先后被翻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出版。1872年4月8日,《资本论》第一卷俄译本在彼得堡出版,它是《资本论》的第一个俄文版本,也是《资本论》的第一个
本书以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文本为依据,在厘定理论和现实概念的基础上,系统地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早期探索理论与现实关系的基本理路,比较全面地阐释了其相互衔接又依次递进的“五个环节”和“三个阶段”的逻辑进路,即:从理想主义出发,探索理想同现实的关系,从自我意识出发,探讨哲学同世界的关系,立足于唯物主义,探究物质利益同理性原则的关
本书首次对马克思的思想在初创阶段的演变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作者吸收了法文、德文、意大利文等研究资料,对马克思著作的主要内容和写作背景给予评述。前半部分叙述了马克思青年时期德国的经济、政治和思想状况以及他最终皈依黑格尔主义的过程,深入分析了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解析了他在报界撰写的文章。后半部分专题论述了马克思对黑格尔的政治
本书精选有代表性的28个维度,如毛泽东求学时为何被称为“毛奇”?毛泽东是如何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的?毛泽东用兵究竟“神”在哪里?毛泽东喜欢读什么样的书?毛泽东给中华民族留下了什么?等等,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展示毛泽东一生求学探知、参加革命、领导中国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平事迹,引领读者遨游于毛泽东的浩渺世界,探微
如何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工作?如何提升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49—1966年,清华大学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方面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本书根据第一手资料,以理论、历史、现实相结合的视角对1949—1966年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开展专题研究,总结历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