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的国家观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国家观,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对国家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贯穿列宁革命的一生。十月革命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践,是列宁国家理论发展三个阶段的分割线,使列宁的国家理论实现了两次飞跃。从遵循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理论框架到指导俄国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列宁的国家理论逐步丰富发展
本书对列宁和第二国际主要理论家的未来社会实现理论进行了比较研究。列宁在20世纪初阐释了以俄国革命首先胜利为引领的世界社会主义实现新路径,彰显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及其对人类共同命运的关怀。通过比较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战胜修正主义,是实现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列宁弥补了以卢森堡为代表的第二国际左翼理论家关于未来主义
本书作者根据公开出版的文献材料,结合自身对近现代史、党史相当熟谙的把握,以200条准确预见及相关历史的证实,展现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指导下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发展的高瞻远瞩,再现共产党人的革命、战斗、建设画卷。这些预见实实在在地说明毛泽东凭借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思想、广博的知识和认真的调查研究,有着非同寻常的甚至是让
本书按照《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关于毛泽东思想的六大组成部分和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三个方面的论断,分为九大专题。每一专题通过选读毛泽东相关代表性文章,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丰富内涵以及其对中国革命与建设伟大实践所产生的全局性、战略性指导作用和深远影响进行阐述,再现风云激荡的历史,展现伟人的雄才伟略、丰功伟绩
本书正是基于毛泽东所写文章、整理保存的工作资料汇集而成,回顾了毛泽东诗词翻译的过程,梳理了毛泽东诗词在欧美文字中的十多种译本,再现了译界名家对诗词译文的点评。这既是一份珍贵的史料,提供了诗词翻译研讨范本,也体现了老一辈翻译家和外宣工作者们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钻研精神。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思想的重要文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战争环境后有了自己的文艺政策,对中国文艺事业和社会主义文化有着重要影响。本书结合现实重新诠释这部经典文献,深入阐述其中对文艺实践科学精辟的历史经验总结,重温其中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有助于帮助读者更好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中国化的
本书围绕列宁的党建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脉络展开,系统展现了列宁如何创造性地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开创世界政党史的一个新的时代。在纪念列宁逝世一百周年之际,列宁的党建理论仍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启示,为我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应对各种风险挑战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导读
和谐的生态环境是当今人类生存的基本需求,生态自然是人类的生存家园,人类从自然家园中获取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当下这一需求却呈现为问题状态。生态自然观在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当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较少的看到他们就生态环境问题做出论述,但是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却到处充满着对生态自然观思想的卓越追求,人类的生存和
本书从揭示马克思展开现实批判和对未来社会预见所内含的道德视角、道德原则出发,阐明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在逻辑、主要内容、现实意义等方面,初步建构一种适合于保障和促进今天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经济伦理思想,进一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伦理发展提供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