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研究蓝本,以“人的解放”为统领,力图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维度展开对“完成了的人道主义”概念的全面立体剖析,真实展现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原貌,将历来被忽视的宗教-政治-哲学命题之间层层递进关系明析开来,将“哲学共产主义”视域下扬弃异化、走向自由的完整图景铺陈开来,将马克思从追求
本卷主要考察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跨世纪发展的历史。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
本卷主要反映邓小平理论形成发展过程,以及苏东剧变中及之后世界马克思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邓小平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大理论创新成果,系统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代表了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时期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期间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在改革探索过程
本卷全面系统阐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中国“文化大革命”结束时期30余年中主要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具体分析了战后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背景,叙述了这一时期苏联、东欧国家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和推进改革进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重点介绍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
本卷主要阐述十月革命后到中国共产党第七次代表大会之间马克思主义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发展,分析苏俄及苏联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将理论运用于实践并推动理论不断发展的历程。十月革命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苏联在探索向社会主义过渡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留下了教训。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十卷本)以整体性的视野阐述马克思主义170余年来形成、发展和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深化的历史过程,着重总结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历史经验,探索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规律及未来趋势,特别关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和基本经验,力求为未来世界社会主义实践尤其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青年提出殷切期望:“广大青年要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怀抱梦想又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善作善成,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让青春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火热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 本书通过回顾分析青年时期毛泽东的成长之路,
本书系统全面考察了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演进历程,对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历史进行分期,对不同时期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勾画出马克思主义国际话语权演进的总体图景。除了把正统的马克思主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外还对国外非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进行了考察。在世界整体层面上探讨了马克思主国际话语权的
本书语言生动并富有意蕴,引用史料翔实,结合时代背景向读者讲述了毛泽东如何通过学习和自觉修为,从普通农家子弟成长为坚定马克思主义者的经历;对毛泽东的早期作品进行了品读,分析了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对毛泽东的启蒙作用。
本书研究的是1835-1844年间的青年马克思出于自身思想演进逻辑的需要阅读西方文学家、思想家的文本,由此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显性的或是潜移默化的、渗透性的影响,这些影响推动了马克思自身思想的形成与最终理论建构,于是建立起青年马克思的阅读与思想起源之间的逻辑关联。其行文立足于阅读青年马克思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