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本书共收录近30篇李店中学校友、同事或社会有关人士撰写的关于王自勖校长、李店中学的回忆文章,记述了李店中学从20世纪70年代建校到90年代末期在王自勖校长带领下师生们艰苦奋斗,使李店中学从一所名不见经传、默默无闻的乡村中学发展成全省农村中学的一面旗帜,从不同侧面记录了王自勖校长帮助学生成长的点滴,勾勒出王自勖校长
本书是一部教育教学回忆录,再现了深圳市南山区“改命校长”吴希福的教育人生。岩屋村的晚熟少年吴希福秉承优良家风,努力学习知识文化,终于走出大山,走上教师岗位,成为特级教师,成为全国知名的教育家型校长。四十余年的教育生涯里,他在不同地区的不同学校精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技术,践行自己的教育治校理念,面对挑战锐意进取,面对困难永不
作者儿时的家乡有很多难忘的回忆,弹指一挥间,同一个村庄,两个时代的人们生活观念和社会经济状况已是天壤之别,曾经淳朴、宁静的人间乐园现在充满现代生活气息。该书为作者近年作品集,讲述了家乡风土人情,包括语言、习俗、饮食、人物、节庆、传说、历史等方面内容。如,我少年时代的课外读书生活、梧桐树下那群青涩少年、登千年岭有感、衣冠
本书为作者个人的自传和人生感悟。全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回忆录,即从初中毕业后的求学之路,从普通技术工作岗位到多次走上国际讲坛,从田间到迈进人民大会堂出席“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奋斗历程。第二部分是半个世纪的人生感悟,是从切身经历中得出的体会,归纳为“成功源自有目标”“用奋斗托举梦想”“用创新点亮人
扬州书画艺术忆旧录。耿氏世居扬州耿家巷,为近代儒医世家,文化大族,几代人薪火相传,除医术高超、医德高尚,还广泛涉猎文史,尤其关心桑梓,在扬州文化传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耿刘同先生作为耿氏后人中的重要成员,近年来于公益文化事业之外,潜心整理耿氏家族文化史料,记述扬州近代文化名人,已经完成《前辈风流》书稿,其他书稿正陆续整理
本书从个人视角,叙述了主人公瀛云萍从东北流亡到抗战胜利以及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个人经历,记述了日军侵华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对国民党政府丧权辱国的愤懑,体现了那个时代每个铁骨铮铮的中国人与日本侵略军抗争到底的决心。主人公的青梅竹马历尽艰辛,在战乱中千里投奔,两人结婚之后却被迫离婚,难成眷属。他满怀国仇家恨,走上了抗日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作者一生转换一些地方和职业,根据笔记、日记和自己的记忆,又求证部分当事人,通过整理,形成了这本书稿。本书由20多篇小故事组成,采用叙事的写作方式,叙述了作者自己在各个时期的所见、所闻、所感,包括:幼年时期的趣事、大院生活的琐事、青少年时期的趣闻、当兵时期的感慨,大学、师专时期的经历、自己工作后的感悟,
该选题是作者常敬竹先生历时三十年,与一大批文化艺术名人日常交往的真实记录。作者从一百多位交往对象中遴选出70多位文学、美术、戏剧、电影等名家,每人一篇介绍文章,一张肖像照片,一幅书画手迹,编撰成书,文章、摄影全部出自作者之手,书画手迹全部为名家亲赠。全书30余万字,70多张照片,70多幅手迹,情节细腻,内容感人,图文并
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回忆录。时间跨度为上世纪40—50年代,记录了一个小男孩看到和感受到的北京四合院生活情景——从院子的格局到屋内的家具陈设,从屋外院中的花草树木、猫狗鸟虫到衣食住行、年节礼仪,从孩子们的学书习字、娱乐游戏到父辈往来的旧雨新知等。凡此大事小情,都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时期生活的样貌。如今这个小男孩已是耄耋老人,
抗战爆发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学者们颠沛流离,英雄末路,最终落脚四川李庄板栗坳继续埋首学问,赓续文脉,度过了近六年难忘的时光。 傅斯年、董作宾、李济、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劳榦......这些名冠中西的学者大师,和当地士绅百姓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留下很多传奇和故事。可惜的是,当年往事,日渐尘封。作者郎麟花费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