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有关中古社会历史与文化的专题论集。综合各专题研究内容之主题,涉及以下诸领域: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文化风尚与中华文化之传承的总体论述与相关家族的个案研究;二是有关家族、士族群体流迁与南北文化传播,其中对当时南朝医术人士之北迁与南北医学文化的传播、交融研究尤为深入;三是对隋代统一后南人北迁与江左文化北传进行较为
“峨阳城”是国学大师、有着“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之称的吴宓先生在民国时期对其故乡——泾阳县嵯峨山南麓安吴堡在诗中的称呼。西安事变以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曾在安吴堡驻扎,安吴青训班曾在安吴堡办学,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陕西青年救国会、陕西青联办事处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地方队部都曾在此挂牌。本书以与“峨阳城”诞生有关的宗族史
《[康熙]公安县志》康熙六十年(1721)刻本。此志分目大部分依据康熙元年志略。公安县半是低乡,以堤为命,此编首增堤防一目,所有江防及支河、院堤,俱载修督之功。惟卷一既以兵防附城池之后,又列兵事一目于卷六之前,一事两目,颇嫌重叠。迁城疏应附城池或艺文内,专备一目似不合适。《公安县志》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共八卷,
本著综合运用文献学、版本学、目录学、校勘学、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语言学、人类文化学诸学科研究方法,对三峡地区旧志文献所涉地区历史沿革进行全面梳理,对现存旧志进行穷尽式发掘整理,形成了“三峡地区现存旧志文献总目提要”成果;以清同治《增修万县志》为个案进行旧志校注,创新整理方法,为科学、准确进行旧志文献整理提供参考与范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惠来500年来的传统文化风貌。本书分为9个部分,分别为:溯源流、望沧海、访古迹、览胜景、观风俗、传技艺、寻佳味、忆峥嵘、看今朝。全书以古城、海丝遗迹、名村、庙宇、革命遗址、滨海新区等为线索,串联惠来的历史、民俗、艺术、产业发展等内容,勾勒出惠来的人文气质。本书适合对惠来历史文化有兴趣的读者阅读参
《按粤疏稿》为《荆楚文库》项目,明代田生金撰。该项目主要收录田生金担任四川巡按御史和广东巡按御史所上奏疏,分两种,即《柱下刍言》和《按粤疏稿》。《柱下刍言》内容主要关涉京城事务及辽东态势。《按粤疏稿》为研究广东地方水利史及水灾治理、广东地方盐史、明朝的地方管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本次出版点校版。整理者以万历四十五年刻
本书是《艺术史研究》第36辑。中山大学艺术史研究中心创办于1997年,“中心”创办至今,在香港爱国人士梁洁华女士的资助下,已连续编辑出版了《艺术史研究》(年刊)1—13辑,该杂志以其严谨专业的学术风格及其对国际学术规范的恪守赢得了中外学界的广泛赞誉及好评。并于2005年首批入选“CSSCI来源集刊”,2007年,201
崇左市地处边境,颇受海内外学界关注。本书共整理了四种图书,即《凭祥土州乡土志》《明江厅乡土志》《明江厅上石州乡土志略》《思陵土州志》。其中,光绪《凭祥土州乡土志》,清抄本,一册,不分卷。宣统《明江厅乡土志》,清抄本,一册,不分卷。《明江厅上石州乡土志略》,清抄本,一册,不分卷。《思陵土州志》,清抄本,一册,不分卷。本书
本书撷取了12个代表性传统村落,在现有史料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口述调查,现场纪实等方法,以文化传承为切入口,从史学、传播学、建筑学、艺术学等角度,透视抚州古村落文化的历史内涵和当代价值,找到古村落文化魂脉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形式,促进古村落文化创造性转换与创新性传承的活态赓续,展现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新图景。
三地三摇篮系列丛书——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