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虽然是逝去的往昔,但却无时不影响着现在。说历史,谈文化,思考当下学术。著名历史学者罗志田先生尝试把一些学院的见解普及到文化报刊的非学院读者范围,在公众和社会的学术兴趣日趋增强之时,把日新月异的学院研究以可读的方式表述出来。
本书为作者80岁以后的论著结集,包括对本省著名学者、作家的评论专著和有关经济-社会发展、鲁迅研究、文化学研究及文艺评论等内容,主观上反映了作者本身暮年的生活状态、思想界域、情感波纹,客观上则也反映了一些社会的、生活的、文化的与文学艺术的情状和积淀。
本书为论文集,主要分为粤西方志整理岭南文学研究粤地民俗文化学人哲思板块,内容涉及地方文化、地方志研究、地方民俗与文化研究、文学现象综合研究等方面。本书除保留前两辑的粤西方志、岭南文学、粤地民俗与文化、语言文学、新闻传媒等研究专题外,亦有对当下文学热点和时事的关注,内容更为丰富,所涉专题更加广泛,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对后
《林下晓拾》一书主要收录了刘晓林先生在长期在农村基层一线社会治理实践探索与理论思考,也收录了部分报刊公开发表的与其工作密切相关的报道。全书分为乡镇偶感、一线偶思、阜外偶拾、案头偶成以及附录:报刊偶记几部分。书中的许多调研文章不仅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指导性,而且具有一定的文艺品位;有许多文章虽写在多年之前,其某些观点在现在
本书内容包括:古原子能说、影印《断蔗山房诗稿》序、中国近代翻译诗歌及其主要特点、黄公渚选注《玉台新咏》的学术贡献、论钱基博与《韩愈志》、陶渊明在民国时期的接受和传播——以《自祭文》为代表、作为时空漂浮物的祥子——论老舍的《骆驼祥子》等。
本书收集国学的三种形态,特色文化城市与中国城市化的战略转型,第四次工业革命与产业政策的转型等28篇论文。
原道(第40辑)
创刊于1951年《文史哲》在同类刊物中保持着三项殊荣:创刊最早、发行量最大、出口量最多。《文史哲》杂志既是最为社会所关注的学术期刊,又一度是国外研究者认识中国学术的重要窗口。本书按时间顺序,将《文史哲》自创刊以来七十年来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对期刊自身的重大事件、与期刊密切相关的重大文化事件以及每期杂志所刊发的重要文章
《可见的与不可见的》从头至尾都试图保持开放式探究。这不是一种系统的和方法论的怀疑练习主体会从这种练习中得出脱离一切事物的幻觉,这种练习又会为恢复肯定自己权力的思想做准备一一而是对我们的知觉生命和知识生命的持续探索;不是否定共同的确信,不是摧毁我们相信事物和他者存在的信念,而是支持这些确信、这种信念,直至达到这种支持本身
上智编译馆于一九四六年九月十九曰在北平成立,由时任复旦大学教授、史地学系主任方豪司铎任馆长。正如《上智编译馆馆刊》一九四六年卷第八八页所言,编译馆创立之初衷,以编译书籍为主,[以适应社会需要为宗旨,并不仅限于教内宣传文字。将来本馆出版物能普遍受社会之欢迎,使本馆声誉永垂不朽,使教外人得知天主教对于一切科学,亦努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