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既是一部渔村河南咀变迁史,也是一部文学作品,作者试图打捞起沉没在水底 的历史碎片和散落在民间的文化记忆,以人文的视角、民间的立场,整体勾勒出皖江大 通古渔村河南咀的地理、历史、渔业、人文和民俗风情。 全书共分两个篇章,第一篇章梳理了河南咀的地域源流、历史变迁和人文风貌,展 现故乡丰富而广阔的人文风情,在纵横
全书由概述、大事记、建置、自然环境、人口、新农村建设、农业、工商服务业、基层组织、村政组织、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民情民俗、人物、附录、编后记组成,从经济建设、风俗习惯、文化教育、体育事业发展等方面系统的体现了李家园村的发展历程和深刻变化,具有较突出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本书的编纂,将为各级领导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
本辑设史地考辨、学术探源、国家治理、近世寻踪、性别研究、学界忆往等6个栏目,涉及战国西汉蓟城、妙峰山信仰、明代京卫制度、近代北京女警察等主题,扎实推进了北京城市史及区域史的研究。
《长安学研究》为陕西师范大学国际长安学研究院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此为第九辑。本着立足长安,放眼中国历史的宗旨,我们创办了《长安学研究》,深入探索长安从一座城市到一个文化圈的成长过程,并由此放眼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地位,刊物内容广泛涉及国内外有关长安历史文化及城市史、丝绸之路的相关理论与研究,展示学术发展新形势和新成果。本
“方志之学,先儒所重。”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自古以来就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编纂体裁是方志体例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确定合理、完备的体裁体例,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面貌,关系着编纂工作的质量,以及读志用志的效果,故无论是旧志,还是新地方志,都重视编纂体裁的运用。 本书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办
本书是作者二十多年方志编辑工作的经验总结。书稿结合作者参与编辑的数百部地方志书、行业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和专业年鉴中常见的错误,分门别类,从错误类型、错误原因、修改建议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为绪论、书名的确定、作者署名及著作方式、体例格式、文辞、图片、补充一点历史知识、旧志的整理、统计表格、版式设计等部分。
元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政权统一全国的朝代,其都城元大都使北京在历史上第一次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由元世祖决定建造的这座大都城,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也是北京历史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在这里,如皇家宫殿、苑囿、坛庙,中央政府衙署,以及著名的寺院、道观等,星罗棋布,使都城设施更加完善。特别是元大都多元文化的发展
本书沿着时间的脉络,详尽地论述了清代北京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历程,包括紫禁城建筑的完善和政治功能,西郊皇家园林的兴盛及园居理政制度的建立,内外城社区的形成和社会结构,封爵制度与王府的涌现,八旗制度与旗人生活,宣南士乡与会馆,大栅栏商业中心的繁荣,市政管理,水源、能源和粮食等物资供应,对外科技、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
本书就永乐迁都北京以后的城建历史轨迹,分九章四十七专题叙述:永乐营建北京,嘉靖增筑外城,宫城、皇城、坛庙、胡同街区,以及都城管理系统与宫廷太监等详情。
三条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承载了北京山水相依、刚柔并济的自然文化资源和城市发展记忆,是北京的文脉之带。本书是由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从多角度、多层次探讨三条文化带历史文化价值和整体保护利用问题的学术论丛,有助于进一步控掘和阐释三条文化带的文化内涵,助力三条文化带保护与发展,本书适合北京城市文化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