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研究了明清之际江南词学思想的流变,介绍了众多词学流派的特点、发展及代表人物等。涉及云间词派和陈子龙、西陵词派和西陵十子、柳州词派和曹尔堪、广陵词派和王士禛、阳羡词派和陈维崧、浙西词派和朱彝尊、松陵及梁溪词派的尤侗之和顾贞观等。本书适合对古代文学尤其是明清文学感兴趣的读者。
本书作为闻一多先生的经典学术著作,内容广博,深度触及唐代诗歌的诸多层面,对“初唐四杰”以及孟浩然、贾岛、杜甫、李白等一众杰出诗人的生平经历、创作风格子以细致勾勒,还对其经典诗作进行了鞭辟入里的解读。
本书是一部从名物角度对《金瓶梅》进行细致研究的著作。作者援引考古发现,以文图互证的方式,分门别类地对书中涉及到的一些日常器物进行了精彩的还原与分析,为解读《金瓶梅》的文学世界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也为我们感知古人的生活提供了文物与图像的依据。
本书以“青春书写”为主线,关注其在网络文学中的存在样态,通过对其内蕴吸引力的发掘,参照“70后”作家创作中的青春呈现,探索中国网络文学与传统文学创作的共同性与共通性,思考其海外传播等。在写作方面,本书遵守学术规范和写作规则,但不囿于学术话语的生搬硬套,试图将理论活学活用,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可读性。
《乐府学》是国家一级学会乐府学会会刊,由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办,河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协办。第三十一辑包含18篇乐府学相关专题论文,涉及上古三代至明之礼乐制度;对民间俗乐、南朝西曲、唐宋琴曲的专题研究;对《郊祀歌》《悲哉行》《朝鲜竹枝词》的专篇研讨分涉中国古代文体流变与中国古代诗词的域外书写;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山本》诗论;《吃瓜时代的儿女们》诗论;《日夜书》诗论;《义乌之囚》诗论;《劳燕》诗论;《梁光正的光》诗论;《王城如海》诗论;《大地上的亲人》诗论等。
本书以一系列经典诗词为切入点,全方位、多角度地解读古代诗人真实具体的生活样态、精神风貌,带领读者体会其深刻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追求。本书着眼于古代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高风亮节的情操、与知交好友的唱和、不同观点的交锋等方面,将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道德价值等内容借由诗词这一独特载体呈现在读者面前,通过平实的语言、扼要的解读,由
本书以1912年为起点,截止至当下。全书搜集整理现代画家诗人350余位,诗词集500余部。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现代画家旧体诗词的发展历程;现代画家诗词的创作内容。书稿将现代画家诗人的诗词大致分为书画类诗词和生活类诗词。书画类诗词讨论题画诗、山水纪游诗、论艺诗、咏物诗;生活类诗词讨论了咏史怀古诗、时事诗、咏怀诗、怀人
本书是我国第一部与“长安青门”相关的研究专著。全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采用文史互证的方法梳理青门意象的形成理路;第二章重点考察青门如何从一个地理坐标逐渐凝定为一个文学意象;第三章通过“整体视野”和“局部聚焦”两大视角、通过数量统计和文本细读呈现青门诗歌的面貌;第四章深剖不同类型青门诗歌的内涵意蕴;第五章到第八章引入“文学
《红楼小讲》是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撰写的一部关于《红楼梦》的解读作品。他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独特的视角,深入剖析了《红楼梦》中的人物、情节、文化内涵以及艺术成就。这本书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带领读者走进《红楼梦》的世界,揭示其中的深刻哲理与美学价值,既适合红学爱好者,也适合初次接触《红楼梦》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