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在自觉观念支配下创造历史的能力增强,特别是随着当代社会思想文化交流交融速度加快,社会思潮对社会活动的影响力在不断加强。尤其是在当代中国,各种社会思潮围绕当代中国意识形态领域的重大理论问题和马克思主义产生分歧和争鸣。面对此种情况,如果不能对涉及当代中国社会走向、历史走向、思想道德走向的社会思潮进行科学评判和有效引领
本书聚焦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主题,展现了百年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艺理论发展的伟大历程,提出毛泽东文艺思想传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文艺理论不断发展的四个高峰,即以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主要标志的第一个高峰,以1956年“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为主要标志的第二个高峰,以197
本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系列教材(第2版)的其中一本。本书选载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经典文献,分写作背景(概述)、主要观点(内容)、历史及现实意义、参考文献(延伸阅读)及研究与思考等五个部分进行解读,力求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尽可能完整展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及其发展脉络。同时借鉴最新研究成
空间秩序是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关键变量之一。资本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总是力求超越一切空间界限,其结果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和冲突。
本书精选了靳辉明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高校理论战线等杂志发表的理论文章,主要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研究方向,包括马克思主义在批判中发展与继承、列宁研究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方法论原则、马克思怎样使用异化概念、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重温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国哲学社会科
致力于探究文化伦理的基本问题,以文化哲学、中国伦理学、西方伦理学以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等理论作为基础,通过实证考察与文献分析,运用理论归纳与演绎等方法,深入文化领域,考察文化行为,原创文化伦理学基本理论。本著作从阐述伦理学基本理论即完善原则与正义原则开始,以此为指引确立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正义准则,以文化伦理的完善准则和
“尘海苍茫沉百感”是鲁迅的名句。本书秉承马克思、鲁迅的精神气质,以随笔、杂感的表达方式,分“上下求索”“代际薪传”“盘根错节”“心事浩茫”四辑展示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意识、现实观照和深刻思考。内容既包括对马克思作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现象的探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的辨析,还有关于学术史的清理和学者群体代际更替现
20世纪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去”的问题是中国面临的首要重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有三种不容忽视的文化主张:自由主义全盘西化论、保守主义儒学复兴论和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张岱年先生是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论的理论奠基人和重要阐发者,本书从历史和理论双重维度展现张岱年先生“综合创新”文化观的全貌。历史纬度:梳理其发展历程和阶段;理
19世纪中期,马克思对工人运动和政治经济学的共同关注,制定了对经济范畴在历史与结构双重维度上进行社会形式溯源的方法论方案。马克思以货币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为切入口,通过“具体到抽象”的方法,锚定价值形式分析框架,内在必然性地将价值范畴还原到一定社会形式下的劳动,不仅实现了范畴形式与内容、思维形式与客观社会形式的统一,而且发
本书坚持立足马克思主义科技观,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重要论述,旨在探讨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发展研究时,致力于梳理概念群,揭示从单一技术走向复合技术,并以现代信息技术群的组合方式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发展的过程。不仅诠释人工智能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连接、断连、再连接现象,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