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出版多次,是四川大学精品立项教材,深受学生喜爱。本书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以来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推翻反对统治、实现人民解放的历史,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依据新版教材部分内容变动的情况,
《龚书铎文集》约6卷,分六册: 第一卷,《中国近代文化探索》(上) 第二卷,《中国近代文化探索》(下) 第三卷,《近代中国的社会与政治》 第四卷,《清代学术史论》 第五卷,《求是室漫笔》 第六卷,《序跋书信集》
中国近代史,既是因被侵略、贬抑的屈辱史,又是奋起自救、追求自新与自强的探索史。 本书通过重读部分最基本的原著,力图探讨近代以来中国现代性话语生成的论域,重新聚焦国学自觉议题,试图从文化变迁与社会转型的视角,观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重要的精神文化现象。 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格局在不断调整,国学意识全面觉醒,文化开始新生,与政治
本辑主要篇目有:十、十一届全国政协,原铁道部常务副部长孙永福回忆的《从跟跑者到者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历程回顾》;十二届全国政协,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原主任张基尧回忆的《南水北调:造福人民的历史壮举》;十一、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叶培建撰写的《嫦娥四号发射前后》。
本书讲述了发生于19世纪徽州一个普通乡民的生活世界的故事。作者在细致解读这个主人公及其家人留下的长达四十年的日常行事纪录的基础上,以其生命历程为经,生活世界为纬,全面再现了这个世界的不同面向从农田耕作到商品贩卖,从饮食、穿着到关系、人情,从时空感知到读写实践,从仪式展演到政治体验及其变动趋势。本书力图有机结合整体史分析
本书是由天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团队在多年 教学研究和教学实践基础上编写的学术著作,共分十章。 本书编写组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研究活动中,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如何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行了长时间实践、研究和探索。本书包括“实践教学指 导”和“课程提质指导”两大部分内容,并结合天津的
经过三十多年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19世纪末的清帝国不仅未能奋力图强,反而进一步深陷泥沼。甲午、维新、灭洋、赔款……帝国尝试着通过自上而下的变革应对危机,结果连续失败,并在世纪末导致一场国家参与动员的义和团运动。与此同时,东亚格局彻底转换,中国遭遇日、俄直接压迫,西方各国在清廷不断失败和排外浪
《天朝的崩溃》是作者系统研究鸦片战争十余年所得的成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有关人物及其言行活动分析,观察清王朝在历史转折关头的作为,揭示历史进程中的偶然与必然。鸦片战争在
《国家法视角下的甲午战争》从日本海外扩张的思想渊源、“征韩”计划的逐步实施、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的前奏、扩充军备与进行大陆作战准备、预谋战争的“陆奥外交”、甲午开战的国际背景与战争责任、违反战争法规的犯罪行为与战争赔款及掠夺、钓鱼岛的主权归属与国际法等八个方面入手,把法理研究与历史考究有机地结合起来,第一次把争论百年的甲
甲午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它虽是以中国的失败而告终,却成为近代民族觉醒的重要转折点。《甲午战争》从战争缘起、丰岛疑云、平壤之役、黄海鏖兵、辽东烽火、舰队覆没、马关议和、台海风云八个主要事件节点入手,细致地叙述了甲午战争发生的过程及作者的研究心得,史料翔实,让读者读之可信。本书不回避热点问题,以辩证的目光对历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