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7年李大钊发表《新中华民族主义》,第一次赋予了“中华民族”概念以现代的意义,是近代中华民族由自在转向自觉的鲜明标志;此后的20年间,即从1917年至1937年恰构成了其实现自觉的完整阶段。全书共三章,第一章为“中华民族”的概念史考察;第二章重点讨论国共两次合作,包括发动国民革命、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如何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课程及教材体系建设研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系列丛书之一,该丛书旨在以教育的视角观照这一重大历史命题,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内涵、教育机理,构建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转化机制。本书稿首先廓清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与价值,探讨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价值
本书收录了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东北大学、中央民族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四川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南民族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部分专家学者的参会论文30余篇,内容紧扣党的二十大精神,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乡村振兴、凝聚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对
一本给青少年的漫画版人类简史,打破国家、年代和具体事件的限制,揭示世界运行底层逻辑,提供对历史和世界的新思考。 如何让孩子轻松学习、快速掌握新的硬核知识?自然是要有图有真相! 本书就是好的范本。它给了青少年,尤其是那些一看文字就打不起精神的孩子自主学习严肃知识的新途径,让历史在故事和漫画中变得亲切。 这是一本用图文结
本书两位作者将两千年来的伟大人物会集到一起,他们在伟大将领和政治家,哲学、科学和技术等领域的专家,还有在音乐、绘画和影视方面有重要影响的艺术家中寻觅,带我们完成了一次有启发而轻松的德国历史漫步。
中华民族能够始终自强不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华儿女能够源源不断为世界文明书写中国篇章,中国精神是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是凝聚、铸造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的伟大力量。本书坚持问题导向,梳理中国精神的历史演进,探析中国精神的世界意义,既是为了解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基因密码,也是为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元明清蒙汉文学交融文献整理与研究”(16ZDA176)阶段性成果。清时期创作了体现蒙汉文化交融作品的作家,特别是蒙古族文人,因为生平资料缺乏,文字记录不完备,他们的生卒年、姓氏、家世、族属、生平经历、创作时间、本事、文人之间的交游唱和等诸多复杂的问题需要全面考订。他们的汉文集子大多未能排印刊
本书系“四川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丛书”之一,为四川大学开设的“中华民族的凝聚与演进”全校通选课讲义汇编,共包含十六讲,由学校历史学、考古学和民族学三个学科共十六位骨干教师共同撰写,形成十六个讲题,从不同学科视角梳理中华民族的形成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以及中华民族的概念史,兼顾研究深度与教学需求,深入浅出地展现了史前
本书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清代清水河流域乡村社会与中央王朝关系研究“的结项成果。20世纪90年代以来,用国家-社会的二元解释模式来分析成为学界的研究趋向,本书在这一研究背景下,探究清代清水河流域乡村社会与中央王朝的关系。本书讨论的范围重点在贵州省内的清水江和都柳江流域,对近年来清水江流域大量发现的民间契约文书及各
本书通过对五指山市的传统合亩制地区相关村落(以毛道乡南门村为主)进行田野调查之后,从经济、政治、社会和宗教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前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对比研究,从整体上呈现了传统合亩制地区的历史性文化社会变迁;同时,本书利用专门的篇幅对“合亩制”本身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究和追踪研究。本书认为,从总体上来说,传统合亩制地区社会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