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是公共参与的重要形式,本书主要研究公共舆论在参与大气污染和绿色低碳治理中的博弈逻辑与协同路径。基于此,本书的第一章对舆论、风险社会、现代治理等理论进行了系统性梳理;第二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是采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对大气治理中的突发舆论进行案例分析,考察多元主体的网络博弈过程以及在博弈中凸显出的协同动员能力。以热点
本书是团队长期以来在四溴双酚A(TBBPA)降解机理、毒性风险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书梳理了TBBPA的性质、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含量、生物毒性,以及降解研究现状、问题等;分别系统性地开展臭氧氧化技术和高铁酸盐氧化工艺对TBBPA的降解效能、降解机理和生物毒性控制效果的研究,归纳总结了臭氧氧化技术和高铁酸盐氧化工艺去除污染
本书主要对全球气候变化及我国制定“双碳”目标的背景下,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历程、碳排放权初始配额总量设定和分配方案,以及我国工业部门碳排放时空演变格局等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能够加深读者对我国推进温室气体减排、建立碳交易市场等行动的认识;此外,还基于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开展了碳达峰影响因素分析及碳达峰的预测,并就浙江省
本教材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及成绩评定方法,让读者对实验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有一定了解。一部分是关于实验室安全尤其是大气采用等准备工作的介绍,以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意识。第二部分为有关大气监测方面的内容,包括不同大气污染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等监测
开展碳达峰碳中和情景分析和路径综合评估是区域层面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基础性科研工作。本书基于中国中长期排放综合评估模型(CAEP-CP),以江西省为研究对象,系统模拟和研究了江西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海量情景和可能路径,综合评估了江西省高质量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产业结构变化、重点领域、重点工程、投资与成本、关键技术、
实现碳中和,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郑重承诺和实际行动,体现了对历史负责、顺应时代潮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也展现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本书首先对碳中和相关概念进行解读,阐述碳中和提出背景、我国碳中和目标、实现碳中和的难点,并分析了实现碳中和的四项关键要素。随后本书重点围绕两部分
本书首先借鉴Copeland和Taylor(1994)的理论模型以及Grossman和Krueger(1991)的“三效应”理论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环境污染强度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然后借助熵值法计算了中国省际层面的环境污染指数,在此基础上,选取中国大陆31省(自治区、直辖市)2003-2017年的数据检验了
本书以环境演替与水质变化为主线,以全国第六大、云南第一大淡水湖泊滇池流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特征、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功能、人类活动影响、水资源开发利用、水质污染、生态退化、污染控制、治理历程、监督与管理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滇池流域环境演变的过程以及水环境治理与改善的实践经验。滇池曾经是国家“三河三湖”治理的重点,本书的撰写和
本教材按照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先后顺序、处理工艺的难易程度、由浅人深、系统讲解,既有生活污水处理,又有工业废水处理,还配备大量图表、实物照片、工程设计案例,采用中英文混合编写方式,常规的前沿性专业知识,水处理方法、原理、分类采用英文编写,处理工艺流程、设备组成、工艺对比分析、设计计算案例、例题采用中文编写,便于基础差的学生
本书面向我国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的国家重大需求及相关科学与技术挑战,从地球表层系统科学的视角,全面介绍了稻田土壤重金属污染控制理论、技术及应用。理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方法与水稻吸收转运矿质元素的基本过程,然后介绍了镉、砷、汞、铅、铬、锑等重(类)金属在土壤-水稻体系中的迁移转化。技术部分,介绍了土壤-水稻体系多介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