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马克思主义日常生活理论为根本指导,以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为依托,从现阶段日常生活中存在的公民责任逻辑偏差和宏观公民责任教育实效性不彰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公民责任教育要以创造新时代“美好生活”为价值取向,回归到公民的日常生活基点。公民的日常生活是“美好生活”的土壤基础和现实依据,而“美好生活”则是对日常生活的理
本书立足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以马克思主义生存论为理论基础,借鉴西方公共性理论和关怀伦理理论,紧紧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综合运用人学、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主要运用理论与现实相结合、文献研读与实证分析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等方法,试图厘定公共生存、公共关怀理论及现代思想
本书主要立足于全球化背景下,基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走向,一是分析了分工、交往与和谐的内涵、地位、作用及其辩证关系,必将成为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探索的一个新的条链或新的生长点;二是从主体、客体视野去阐明分工、交往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主要是联系我国正在进行的产业结构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转变,面对国际国内的分工与交往的深化
本书基于以马克思文本为基础,对马克思是否存在生命政治思想做出了肯定性回答;回到马克思的原初语境中梳理了生命政治的产生及演进逻辑,揭示了马克思如何通过对资本增殖本质的分析来直指生命受控的根源,如何在把握资本运行规律的基础上深刻剖析资本权力对生命的整体操控;论证了马克思生命政治思想的理论旨归在于探讨破除资本逻辑、实现生命主
《读〈资本论〉》是阐释马克思思想认识论的客体和地位以及主体范畴批评引起的政治哲学和历史理论等问题讨论和研究的坐标和参照读本。这本书源于路易·阿尔都塞在巴黎高等师范学校19641965学年主持的研讨课,由阿尔都塞、埃蒂安·巴里巴尔、伊夫·杜鲁、雅克·朗西埃、皮埃尔&
本书是马克思创作的政治著作,对1848年二月革命到1851年路易·波拿巴的政变作了生动描述,对二月革命到波拿巴政变时期法国阶级斗争历史经验作了深刻总结。本书从历史、革命与国家三个维度开放式地讨论马克思的革命政治理论,认为马克思从1848年之前的“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区分已转换为“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的
本书是国防大学“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创新应用”的阶段性成果,全书选取《国民经济学批判大纲》《反杜林论(政治经济学编)》《<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资本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论粮食税》《论十大关系》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典著作予以
本书是国防大学“十三五”规划建设项目“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教学创新应用”的阶段性成果,采用崭新的书写风格,选取《共产党宣言》《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法兰西内战》《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新民主主义论》等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予以逐部导读。每部著作的导读均以“总分
本书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总问题背景,以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轴,遵循《资本论》三卷通行本及其相关“手稿”的叙事逻辑,具体深入地探讨资本批判与人类解放这一重大主题。全书围绕并紧扣《资本论》,从对资本逻辑的自否性及其导致的危机之讨论,转入对人类如何意识到自身解放条件,并从而成为社会的真正主体之讨论;通过对“剥削”“无产阶级
本书将先后分批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和《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逐段进行义释和解读。衷心希望本套丛书可以帮助读者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筑牢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功底,领悟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魅力。在扎实彻底的理论基础之上,以更宽广的视野、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