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四十卷叙录一卷,曹元弼撰。曹元弼乃清代经学之殿军,是中国学术史上新旧交替的重要人物,其晚年的学术重心在《尚书》学,《古文尚书郑氏注笺释》是在“经正庶民兴”的指导思想下撰写的最能体现他相关成就的一部书,既是后出转精的集成之作,又是汉宋兼采的代表之作。该书主体内容包括《尚书》经文、郑玄注、笺、释四个部
本书从经例、传例、礼例把握杜预对春秋经传的集解。试图从经典解释的角度,对杜预集解春秋经传作全面探讨。研究杜预集解春秋经传的背景因素、集解体系、基本义例和文化意蕴。第一章阐明与诠释活动有关的背景性因素。第二章阐释经传集解体系。第三章以“三体”“五情”论述杜预春秋义例之经例。第四章以“君子曰”等论述杜预春秋义例之传例。第五
“方志之学,先儒所重。”地方志纵贯古今,横陈百科,自古以来就有“一方之全史”“地方百科全书”的美誉。编纂体裁是方志体例的重要组成要素,如何确定合理、完备的体裁体例,直接影响着志书的整体面貌,关系着编纂工作的质量,以及读志用志的效果,故无论是旧志,还是新地方志,都重视编纂体裁的运用。 本书由上海市市、区两级地方志工作办
本书以汉英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中国革命历史重要遗址为切入点,介绍发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故事、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特定的时空,讲述革命史遗址发生的故事,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史事,建构中国革命的记忆,并以汉英双语对照的形式,体裁独特,适合大学生寓革命史学习于外国语言学习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革命史的兴趣,这种形式也是高校探
本书以汉日对照、图文并茂的形式,以中国革命历史重要遗址为切入点,介绍发生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历史故事、以移步换景的手法,在特定的时空,讲述革命史遗址发生的故事,串联起中国革命的史事,建构中国革命的记忆,并以汉日双语对照的形式,体裁独特,适合大学生寓革命史学习于外国语言学习之中,激发大学生学习革命史的兴趣,这种形式也是高校探
《国语》是我国春秋时期的一部国别史,也是一部优秀的历史散文集。由于成书时代邈远,语言晦涩难通。本书通过对《国语》所作的今注、今译及评析,以期比较准确地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的内涵、古朴的语言,赏析其优美的文采。??内容包括:(1)解题,逐篇提示其主题思想、基本内容、重要观点和写作手法;(2)原文,列出原文,加以标点、分段;
1911—1920年的中国,原本混乱的局面中,人们开始苏醒,醒醒眼刚睡醒的样子。多少志士能人开始为中国的前途努力探索和挣扎,他们有抱负,有理想,有抉择,有野心,有私心,有坚持,有放弃,有痛苦,有纠结,有忠诚,也有背叛……无论如何,那个年代的人们开始睁眼了。祝勇用讲故事的高超笔法,重构了那段跌宕起伏的年代——清末虽积重难
本书以具有独特人格魅力的春秋霸主为关键线索,讲述他们对春秋历史乃至华夏文明变迁与融合的影响。他们每个人的经历或功业,都体现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思想的重大转折。书中主要讲述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四位霸主的经历、功业,以及他们对春秋历史的重要影响。齐桓公一变则尊王攘夷,中原诸夏有了攻守同盟;宋襄公一变
本书稿收录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国学名师郭丹教授历年来所写的学术随笔和杂感小文,共分为三辑。第一辑书海漫游(26篇),与作者的读书生活有关;第二辑随感杂记(35篇),是作者有感则记,并不成系统,但也可以看出作者的心灵轨迹;第三辑辞赋试笔(4篇),是作者就福建师大、龙岩一中、福州滨江市民广场等以文言文写成的赋、颂、记。通读全
《秦汉魏晋史探微》一书,辑录了田余庆先生在书名断代范围之内的十九篇文章。这些文章,如《说张楚》、《论轮台诏》等,一般写在1979—1989年之间,少数文章定稿稍晚一点,但内容是在这十年之中酝酿的。有两篇写得较早,即《关于曹操的几个问题》、《曹袁之争与世家大族》,与其他文章在观点上有承袭或照应之处,所以经删节后也选收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