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马克思民主观是否自成体系、核心内容及其与民主政治的关系展开研究,回应了民主与所有制、民主与国家、民主与政党等问题。概括总结了马克思民主理论的三种解释模式,并系统探讨了学界尚显薄弱的马克思原始民主理论、共产主义民主理论,呈现出马克思民主理论形成的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人类学批判等多元进路,避免单纯的思想领域的
本书探讨1945-1949年间中国知识界社会主义思潮的生成背景、思想主题、分化与再选择等历史发展脉络,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思潮作出历史评析。本书认为到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知识界对“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一般性共识是:社会主义是一种在公正平等的价值目标的指引下,以国有化和计划经济为手段来解决社会不公问题的学说和理想。在此
探讨云南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育机制是新时代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云南高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既是云南省现代治理的当务之急,也是云南作为边疆民族地区长久发展的百年大计。它不仅影响云南高校大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全面发展,而且与建设美丽彩云之南实现兴边富民紧密关联。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师生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云南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主要由目标说服力、内容说服力、主体说服力、方法说服力等基本要素构成,具有非强制性、针对性、集成性、可变性等特征。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具有重要价值,它可以奠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巩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增强思想政治教育获得感、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践行力。本书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话语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网络生态”,网络治理主要是对网络空间活动的主体的行为进行规范和规制。虚拟共同体是网络主体的一种类型,表现为现实的个人基于主观或客观上价值认同在网络空间结成的一种虚拟(网络)社群或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共同体生活愿望通过网络空间达成的可行性。随着互联网数字技术的发
本书立足于英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地理学家多琳·马西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以劳动的空间分工为中心线索,针对现代主义、本质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派别的空间观进行批判与反思,从而构建一套对于资本主义全球化及数字化更有解释力和批判力的空间政治经济学理论。运用“社会关系”和历史辩证法的研究范式来理解城市与地方,解读空间的资本化现象,展望
“新社会阶层”作为我国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丰富了新时期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成为了与社会主义劳动者、爱国者具有同等地位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使新时期党领导下的爱国统一战线获得了空前具有地扩大和发展,是新时期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变化的最主要特征。与其他社会阶层相比较,新社会阶层的年龄结构偏低,学历结构偏高,在高新科技、教育
《马藏》研究第四辑收录的文章,是近两年《马藏》编纂中部分研究成果,本辑中13篇论文,分别研究了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在香港的革命活动、19世纪俄国民粹派革命家索菲娅·佩罗夫斯卡娅、《马藏》第二部第四卷主要篇目、清末中国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观、《共产党》月刊与中国共产党建党精神、《欧洲近世智力进步录》与马克思思
本书以有“国家名片”之称的邮票为载体,通过十个篇章的内容和几百枚邮票丰富的画面,图文并茂地叙说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实践和光辉业绩,表现了毛泽东思想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展示了毛泽东同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留下的这座伟大的思想丰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内容理论化、思维抽象化、视野宏大化的特点,教师面临难以把理论讲深讲透讲活,难以用理论解释现实、吸引学生的困境。现有的教学参考(辅导)书往往侧重重难点的阐释,与教学体系有不少距离,缺少教师能够直接拿来为我所用的讲义。本书基于提取、聚焦、整合、牵引的小专题教学模式,从课堂教学的逻辑、特点、话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