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前4章主要针对文本进行研究及导读,这一部分在充分借鉴已有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对一些问题的导读加入了新的内容,如关于母权制社会是否真的存在的争论,私有制的出现与妇女地位的关系问题,妇女生育与女性的“性”,爱情与婚姻,家庭的出现,不同形式的家庭特征,以及恩格斯对资产阶级家庭的批判,国家的本质和职能,如何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等
本选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思维的实践原理,在挖掘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遗产的基础上,以人民性政治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理论生成的实践坐标,遵循人民性政治实践的价值逻辑,采取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思维方法,形成了马克思政治哲学是人民性政治实践价值生成规律的科学理论的学术结论,以此作为全书理论体系的立论基点。本选题不仅遵循了
本书从思想发展史的角度系统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意识形态思想发展的历程,阐明了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及其精神实质,探讨了经典作家意识形态思想在意识形态理论史中的地位。在回应一些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质疑和误解中,澄清了一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真相,为正确理解当代世界历史格局变化以及这一变化中的意识形态斗
本书主要考察了四个方面的内容:1.尝试从“两个世界与一个人生”这一透视视角和解释框架出发,尝试对中国与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文化传统进行初步考察;2.以理性、自由、普遍法治、理性国家与世界历史为核心概念,以“两个世界”的内在张力与历史理念的动力结构作为特定的透视视角和解释框架,解读世界历史理念;3.探索包括世界历史理论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为考察对象,一方面全景梳理这一庞大手稿的百年恢弘编辑出版历程,展现其版本变迁与文本确立过程;另一方面以MEGA2最新成果为视域,对《德意志意志形态》文献学研究的新资料和新问题进行专题分析,既强调他人致马克思恩格斯书信的重大意义,又以之为依据深入辨析《德意志意识形态》“著作说”和
本书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本书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饱含批判精神,超越意识和怀疑精神已经内化为其理论灵魂。马克思很多论著都是论战性的,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道德化的批判和批判化的道德》《政治经济学批判》《哥达纲领批判》等论著标题或副标题中直接使用了“批判”一词。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这样一个富于批判性的理论,从
社会信用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被形塑为适应时代发展的不同结构特征。社会信用关系的形变与社会普遍交往间的复杂关系在科技、法律与道德的中介作用下展开。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信任机器”的区块链的产生直接改变了社会信用关系的生成机制,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本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指导,通
《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它的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并对人类社会变革和思想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从新时代语境出发重新解读《共产党宣言》,运用经典著作、思想史、基本理论与现实问题有机统一的研究方法,较为完整地还原并展示了《共产党宣言》的历史背景、写作过程、实践意义及其新时代出场的可能性与
本书在对“问题意识”进行必要界定的基础上,相对全景地研究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这一重要理论和现实问题,深入探讨了其生成的理论根基和历史渊源,厘清了其生成的独特时代境遇和多维事理逻辑;从“言”与“行”结合的角度,解析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问题意识的核心主张、主要诉求、现实重大指向和成功践履,深入挖掘了其深层次的普
全书原创性地建构了一个符合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基本精神的新时空学说——实践时空观。全书内容可归结为:一是从主客关系上把历史上的时空学说梳理为自然时空与抽象时空、绝对时空与先验时空、相对论时空观与生命哲学时空观这三个依次演进、逻辑严谨的系列,这一梳理追求时空阐释上的逻辑和历史的统一;二是用现代西方哲学尤其是现象学、存在主义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