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关于清代河西走廊水资源分配制度的史学专著,系“励耘学术文存”系列丛书之一种。水利灌溉事业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西走廊处于半干旱区,水利纷争是清代河西走廊的主要社会问题。本书基于大量的文献史料,研究清代河西走廊争水矛盾的类型、原因、性质等,并与其他地区争水矛盾相比较,以期更加全面地认识河西走廊的水
随着国家“蓝色经济”的发力和海防建设的需要,淡水资源匮乏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海岛开发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如何有效解决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和确保海岛供水安全迫在眉睫。本书以舟山海岛地区为例,在“数字孪生”背景下,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水文预报和水资源配置等交叉学科,研究如何提高海岛地区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水资源管理水
本书以地处华北平原腹地的邯郸市为研究区域,并分别选取魏县和武安市作为平原农业典型县和山区工业典型县,以GWAS模型为工具,在分析整个市域及典型县域水资源量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规划水平年可供水量及需水量的基础上,开展了不同尺度研究区的水资源优化配置。在水资源总量和效率双红线约束下,考虑水资源的时空丰枯调剂,充分解析和对
本书分为两部分(共9章)。第一部分(第1章-第4章)介绍了全球和中国周边跨境河流基本情况、跨境河流水冲突与合作典型案例、跨境河流水资源管理相关国际公约分析。第二部分(第5章-第9章)阐述了跨境河流水合作演化的新闻媒体大数据分析、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水利益耦联关系量化评估、澜沧江-湄公河水合作演化的社会水文模型研究、澜沧江
本书以洞庭湖区及其典型堤垸、河段作为研究对象,整合、完善基础数据资料,形成以水利工程信息为特色的洞庭湖区数字化成果,并利用三维地图和中间件技术搭建水利工程群展示系统;同时通过以分蓄洪分区串联大湖模型为核心的模型组件微服务群模拟计算,实现洞庭湖堤垸分蓄洪三维情景模拟等系列应用,最终达到可实现数据-自动模拟-可视化-用户-
水资源是西部生态屏障建设的关键要素,高效的水资源供给和有效的水资源保护是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屏障建设的重要保障。本书通过回顾和总结中国西部生态屏障区域水循环和水资源变化研究成果,指出西部生态屏障区存在水循环稳定性下降、水资源供给保障难度加大,以及跨境河流开发利用与保护矛盾众多等问题,对我国与中亚国家及东南亚国家的
本年鉴在全面、系统总结2016年以来工作历程、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逐年记载2016—2022年期间湖北河湖工作的新发展、新变化、新问题、新成就和新经验,记述自湖北省河湖长制建立以来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的发展历程、工作成效和实践经验的资料性基础文献,在湖北水利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全书从特载、河湖概览、河湖长制建立与实施
塔里木河流域地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位于天山山脉与昆仑山山脉之间的塔里木盆地,是我国最长的内陆河流域。流域由发源于塔里木盆地周边山脉的阿克苏河、喀什噶尔河、叶尔羌河、和田河、开都-孔雀河、迪那河、渭干-库车河、克里雅河和车尔臣河等九大水系的144条河流组成。水系连通性是指流域水系单元间(河流、湖泊和湿地)互相连接的畅
本书涵盖了从水的构成、来源、形态,到气象与水、人类与水,再到水的污染与保护,节约用水、健康用水等科学知识,每一章节都力求深入浅出,既讲述科学原理,又介绍了科普小知识。同时,本著作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能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掌握水资源的科学知识,激发对水资源保护的责任感。通过本书,我们希望激发每一位读者对水资源保护的意
本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理论创新、模型构建、实例研究等方面系统研究基于水资源刚性约束的优化配置,探索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原理,构建水资源优化模型,分析水资源需求预测,建立水资源优化配罟评价体系,展开黄河故道片区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本书共分为八章:第一章,简述了我国水资源概况,总结了实行水资源优化配置的必要性,梳理了基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