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通说》,宋黄仲炎撰,据国家图书馆藏明钞本影印。黄仲炎,字若晦,浙江永嘉人。肄举业而罔功,至老不第,以穷经笃古为业。 黄仲炎史传所载极少,但对其《春秋通说》评级极高。《四库全书总目》言其“大旨谓‘直书事迹,义理自明’”,“立意明白正大,深得圣人之意,盖迥非安国所及”。是书宗朱子《春秋》无褒贬之说,故其书于治乱得失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称为“现代四大史家”。《吕著中国通史(名家导读版)》是“吕思勉历史著作集”的一种,拟请著名历史学家、虞云国教授进行导读,引导读者深入了解本书的特点、影响,以及吕思勉历史研究的价值等。 当代名家学者导读前辈历史名著,相当于不仅给读者
本书依托教育部思政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23年版)进行编撰。该编撰打破了教材原有的章节顺序,以专题的形式进行全新视角的设计,力图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的目标。该编撰过程中突出三个方面的特色创新。一是突出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同时,每一个教学专
本书以康有为向清廷多次上书以及代大臣草拟折稿为主要线索,深入探讨了戊戌维新运动的原委与进程,阐明并重新评价了康有为与维新派的变法思想和活动,特别注意当时的政治事件以及各个派系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示了一幅又一幅场景宽广而激动人心的政治画卷。作者孔祥吉徜徉在档案的海洋里,挖掘大量珍贵的一手材料,不囿于权威、传统之说,力求
本志是一部记录抗日战争的专题志。主要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详细记录了宝鸡作为抗战后方,以其物力、财力和人力,为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的重要贡献,反映了宝鸡人民支援抗战的事迹和记述工合、内迁工厂和学校以及迁驻军队、医院等基本情况。全书共分十三章五十三节,50万字,分两个层次展开叙述:第一章至第六章,主要记录宝鸡人民对抗日战争
《尚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重要的儒家经典之一。此书以《尚书》篇目为顺序,不仅逐篇注疏,讲述古人观点,还辅以作者的研究论证和心得,将《尚书》讲透讲清。
本版《史记》由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当代《史记》研究的翘楚张大可教授导读、注释和翻译。本书特点是对《史记》作了全新的技术处理,有五体说明,单篇题解,篇中有结构段意;注释部分对分段、标点重新疏理体例创新;译文部分使白话本更贴近司马迁的原创,体现了五体结构纪传体的魅力所在,不只是机械的古今语言转换。本书序言及书后五个附录,展
鄂豫皖苏区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共在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边界以大别山为中心区域建立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当时仅次于中央苏区的第二大革命根据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书系“郑州大学大别山史学文库”之一,汇集了学界关于鄂豫皖苏区史的多项研究成果,涵盖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卫生建设、群众动员等多个方面,并对大别山精神的历
云冈石窟兼具历史、宗教、社会、科学属性。作为一种文化载体,不只包涵中华文明一种文化形态,而是兼具数个世界级文明在古丝绸之路上多次碰撞与融合形成的多元文化形态。所以云冈石窟最本质的特征是其世界性,它成为继巴米扬大佛之后大型石窟中犍陀罗佛教艺术的代表,身处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中西文化的交融交汇和多民族交流的辉煌。本书由云冈
本书是一本历史类通俗读物。该书研究视角由历史研究者眼中占据重要研究地位的“宏大叙事”转向民众日常的历史学叙事,从衣、食、住、行四个维度出发,通过对传世文献以及出土文献的爬梳,接近有血有肉的社会生活,还原一幅幅可能已被历史遗忘了的微观生活场景。唐朝人的绝代风华、味觉盛宴、诗情画意、壮志豪情都蕴藏于衣食住行的文化之中。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