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统回顾和总结了ECFA时代台湾电影及两岸合拍片的得与失,分析了该时期台湾电影市场的脉动,剖析了有关影片的叙事主题与审美内涵,探究了其叙事特征与文本风貌,并讨论了影片所表现的国族认同与海峡两岸关系,对了解台湾电影及其文化、对更好地推进两岸电影合拍具有借鉴意义。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塑造的专著,共分为六个章节,涵盖了电影基础知识、国家形象与中国国家形象、电影国家形象立体论、不同时期中国电影对国家形象的塑造、不同类型电影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及个案分析,以及中国电影未来发展趋势。本书通过系统性的研究和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深刻的洞察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电影对国
《江海寄余生——潮白观影记辑七》是一部新闻人观看电影的札记。作为一名新闻人,近30年来,作者田东江在观看了数千部世界各国各种题材电影的基础上,以“文化比较”的视野撰写观影心得,从新闻报道、重要时间节点、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身边事作为切入点,调动同题材的各国电影予以深读。观影记虽立足于各国电影,出发点却并非评价电影本身,
本书以英国电影年鉴、各种档案、早期英国电影文本以及民国时期发行的中英文报刊等为第一手资料,一方面将电影放置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其诞生、成长、流通世界的帝国语境中,另一方面则以海洋运输时代的中国上海和全球上海为基点,考察了自1897年至1951年间英国电影在上海的传播与接受状况。在历史叙述之外,本书尝试阐明英国电影是介
本书从电影、电视、广播、纪录片等不同领域,对印度尼西亚传媒艺术的发展和历史进行梳理。
本书是探讨电影理论与批评的研究专著,作者深耕相关领域多年。全书共分6章,分别从影游融合、主旋律、科幻电影、民族风格、流媒体等多个角度,集中讨论中国电影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票房突破百亿门槛之后所出现的种种复杂变化及其成因和影响。从理论建构到批评实践,梳理、反思从“新主流电影”到“电影工业美学”等话语中所存在的一系列结构性
本书作者阿尔谢尼·冈丘科夫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和制作电影的方方面面:从想法、创作到推广,应有尽有,也涵盖了从演员试镜、准备和拍摄到后期制作、剪辑等实践内容,这些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和感受的凝结,为所有对电影感兴趣的人们和怀揣着电影梦的普通人打开了一个学习的渠道。
20世纪早期的上海因其艺术与文化而充满活力。随着武侠片等通俗类型的发展、现代电影人之间的论争以及有声时代的到来,电影文化改变着都市生活。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使这一切被迫戛然而止。一直以来,世界电影史和中国现代史的这一重要章节并没有得到充分的考量。作为第一部海外学界对发生期的中国电影史进行系统研究的论著,《银幕艳
本书以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22届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收集的影视与媒介文化相关的论文为主,分别从文学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影视作品的技术探索、影视作品文本分析等角度,对文学与影视跨媒介传播的现象、原因和意义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这些文章所研究的影视文本,涵盖了中外经典电影、时下流行的电视剧、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的文化类综
本书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影视文化》系列的第30辑,分为“影视学’三大体系’建设”专题、“流媒体研究”、“电视研究”、“电影史”、“电影理论与产业”、“类型与个案”五大专题,第一个专题继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探讨了艺术学三大体系建设与中国影视学科发展的关系;“流媒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