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汉语趋向连动式语料的整理和解读,探究汉语趋向连动式的主要类型与演变路径,拓展构式化理论的研究维度,透视汉语趋向连动式发生构式化的动因、机制和规律,以期为汉语句法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为历时构式语法运用到其他类型的语言研究提供可行的方案。 本书具有以下两个特色:第一,提出汉语趋向连动式是一种图式构式,它的构式化
本书共刊载17篇文章,分为“《文心雕龙》研究”“语言文献研究”“东方文学研究”“古代文学和文论研究”“现当代文学研究”和“书评”六个专题。“语言文献研究”专题以考证为主,对简牍、经文中的用字习惯、用语习惯、释读现象、翻译现象等展开研究。“东方文学研究”专题探讨泰戈尔以及古代朝鲜天君假传体寓言小说相关问题。“古代文学和文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基因,是中国历史的载体。本书以汉字为线索,采用聚类语义分析技术带领读者走进中国汉字的象世界,用“象”的思维认识汉字。即在研究汉字时先归纳同类(形、音、象等)汉字,从聚类的汉字中通过深度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方法来剖析汉字的原始含义及演化后的含义,以便澄清其准确内涵,从形象、音象、意象、心象等各种直观的
应用文作为表达思想、沟通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媒介和工具,已成为人们学习、生活、工作的极为重要的工具和桥梁。学好应用文,熟练掌握应用文的写作技能,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可以有效拓宽自己的发展渠道,提高竞争能力,同时也为自己备好一把打开未来成功之门的“金钥匙”。《新编应用文写作教程》,就是基于新时代高等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而开设
《繁简字的共生关系》一书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以辩证思想对繁简字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以汉字的产生以及演化、发展为红线,对繁体字形成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生态进行客观推理,对简化字产生的社会时代和文化进步做了全面分析。全书以全新的视角推理了甲骨文的起源与形成的过程,分析了繁体字形成的历史文化背景,阐释了简体字形成的文化因
本研究采用会话分析的方法,对约30个小时的电话会话和面对面对话中的通过二次评价表达同意的语例进行了分析,从中归纳出实现表达同意的二次评价的资源和格式,探索每一类资源所表达同意的强弱,并比较汉语和其他语言中评价回应者表达同意时所使用的二次评价资源的异同,以及他们表达同意时体现其认识独立与认识优先或权威所使用手段的异同。本
《汉语语文论集》是向熹教授有关汉语语文的论文集,共收入论文48篇,涉及汉语史、汉语词汇(包括文化词语)、文字、语言文化、语法、音韵学、方言、序言和纪念性文章等方面,凡40万字。 文章曾在《中国语文》《古汉语研究》《语言学论丛》《辞书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汉语史学报》《中国语言学》《文史杂志》《汉语史研究集刊
本书稿以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拜勒姆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模型和德文的跨文化理论为指导进行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对英国孔子学院的新手汉语教师进行了调查,结合他们的实际教学案例、观察教学观点和教学经验来展开分析,研究跨文化交际教学带来的影响,以及在应用跨文化交际进行教学时面临的问题。本书高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一方面
本研究涵盖以下几个核心方面:首要的是,探讨语法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深入分析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之间的内在联系。随后,通过审视后方法时代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提出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关注研究问题,进而成为反思者和研究者;然后,通过揭示语言教学中形式与意义之间的根本矛盾,进而识别出语法教学需重点关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
本书是以已来华进行专业学习的留学生为对象编写的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通识教材。主要以中国古代历史事件为经线,以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重要历史人物为纬线,进行编写。中国古代史部分包括先秦时期、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鸦片战争前)。书中除了对中国古代历史事件进行讲解外,还设有生词、正文、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