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早期的全景画到球幕影像,到多个投影面创建的立体虚拟现实环境CAVE,再到通过头戴显示器提供沉浸式体验的VR影像,不难看出人们对于“沉浸式影像”技术的探索从未间断,沉浸式技术也在提供更加真实的影像、更具个性化体验方面持续进步。本书主要在“沉浸式影像”整体概念下,尝试从当代叙事学的理论角度,对沉浸式影像艺术运作的“话语”
本书聚焦女性题材经典电影和女性角色的命运走向,对其中出现的形形色色的女性形象进行书写和分析,涉及影片包括《阮玲玉》《蓝色大门》《203040》《卧虎藏龙》《独自等待》《滚滚红尘》《梅艳芳》等,文笔细腻,观点独特,同时对当下热门议题进行链接,如女性成长、婚恋、事业等,引导读者去关注那些“看到”和“看不到”的风景,感受女性
本书辑录周涌教授在现实主义影像研究领域的多篇学术论文,其中《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建构(20世纪2040年代)》《体制化:1949年后中国电影生产体系的重构》《回归、自觉与开放中的迷失:1976年后的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等文试图从历史与电影的双重角度对中国现实主义电影进行兼具深度和广度的研究,清晰呈现出其发展轨迹,对不同时期
本书收录了戴清教授21世纪以来公开发表的25篇论文和评论文章,其中理论探讨12篇,艺象评析4篇,个案评论9篇。这些论文和评论充分体现学院派研究的史论意识与方法论自觉,结合专题研究的一般性规律与个案分析的普遍性启示,运用艺术理论、影像叙事学、类型学、文化学、产业-传播学等研究方法,分析阐释作品的精神蕴涵、文化价值及创作症
本书选取三十多年来中国西部电影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编辑成册,既为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者提供原始的研究资料和便捷的查阅平台,又以明晰、条理的方式呈现出中国西部电影研究的全貌,为想要了解中国西部电影的研究者提供一种全面、客观的视角。本读本依照电影研究体系中的分类方法,从中国西部电影的概念界定、美学、文化、空间、类型、导演、创作
本书围绕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数字影视创作与技术”展开,以“一分钟”影视作品创作项目为主线,引入模块化、项目化、情境化的课程教学体系理念,以讲座、工作坊、小组讨论、“一对一”辅导、学生自主学习、作品陈述与展示、个人反思、教师点评等形式为主线,呈现理论知识点、模块主题任务、项目展示与评价等,每个章节的内容环环相扣,层层递进
本书旨在培养具有影视编导思维与策划能力的影视问题写作人才。本书综合考虑各类学习者的需求,在内容设计上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密切对接行(企)业需求,融入大量传媒行业真实策划写作案例,强调知识点、技能点的应用性与实用性。全书共分为5个项目,每个项目基于行(企)业工作流程,详细地阐述了电视新闻、新媒体新闻、创意策划案
近二十年来,袁庆丰教授专注于1949年后外国电影在中国大陆的放映与传播研究,本书是作者的论文自选集,所选论文以个案读解形式深度分析1949年后进入中国大陆公映的外国电影,将1999年前译制引进并引发重大反响的多部外国电影做了逐一研讨,认为外国电影在中国的传播历史和文化影响,几十年来与观众的世俗生活和审美理念存在着多方位
本书是蒲剑教授论文自选集,包括电影创作研究、电影产业研究和电影评论三个部分。编选的论文发表时间跨度近30年,也正是中国电影从低谷到复苏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的30年。这些论文紧扣中国电影的发展脉络,对中国电影创作中的问题、中国电影的产业道路进行了深入研究,表达了作者的真知灼见。电影评论对作品的细致解读,是很好的电影解
本书首先概述了影视创作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同时强调了创意在影视创作中的重要性,并讨论了影视创意的来源,以及激发创意的多种方法和技巧,然后阐述了影视故事的构建原则、叙事结构、角色塑造及情节设计,讲解了影视视觉语言的基本元素,介绍了影视声音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声音如何与画面相辅相成,最后讲述了影视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