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多个维度对文学和电影领域的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探讨文学和电影研究中使用的各种传统和现代的研究方法如中国传统文献学、目录学,以及媒介考古学;以文学艺术发展史的视野重新思考近代维新派散文、美国新好莱坞电影、乐高玩具的开发等;使用文本细读法解析部分文学电影作品;讨论技术革命给文学和电影带来的影响并展望其未来。图书将传统方
“诗之哲学之争”乃自柏拉图肇始之西方美学经典性论题,而文学与哲学之一体化则为中国文化特质之一。 本书系统深入地探究文学与哲学关系,对“文学与哲学之关系”论题进行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理论诠释,在从语言学视角探究文学与哲学的同一性前提下,继而从文化人类学“人是目的”命题深入地诠释两者的本质性关联。本书借鉴现象学、阐释学、符
本书就当代文艺美学研究中十个热点问题,如“无边的人道主义”“‘文学是人学’的魅力”“论‘文学是情学’”“美学的三双‘眼睛’”“形式的美学奥秘”“跨文化:文世理论研究的必要和可能”等做了探讨,重点追寻了它们的来龙去脉和理论意味,梳理了其在论争中的异见和歧见,并阐述了作者自己的观点。
全书的主要内容是对当代一些核心观念的中国美学基因进行发掘,关于文艺美学的整体研究及批评实践。作者一贯秉持的思想明晰与文字清通相结合的写作风格,在书中得到鲜明体现。
"本书为大学创意写作系列教材之一。本书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是创意写作史论,讨论创意写作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中西方发展简史、教学法等相关知识;中篇是分体写作,以目前最常用的几种文体为例,包括诗歌、小说、散文、戏剧,以及儿童文学、融媒体写作等,通过典型案例的分析,并提出延伸性创作指导;下篇文化资源的文学性开发,探讨本土文
中国民族比较诗学,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相关学者对我国各民族文学及其理论批评所作的原生性比较研究以及建基其上的后发式阐释性比较研究的集合体。基于此,本书描述了中国当代民族比较诗学研究的现状与意义,探讨了中国当代民族比较诗学赖以生成的语境以及学科建构原则,初步厘清了此期民族比较诗学的概念谱系与核心语域,重点检视了以民族
本书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随着电子传媒技术的发展及消费主义的兴起,审美文化越来越影响、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呈现出图像化表征和世俗化内涵,拓宽了传统美学研究的范式。本书将电子传媒时代的审美文化视为人类审美文化中的特定形态,深入考察其富有张力的运作机制,分析人们如何建构新的感知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美学话
本书是复旦大学教授骆玉明 用诗词解说禅趣的文集。 禅不好讲,但可以借诗来谈。 在诗词鲜活流动的情感状态中, 体会禅悟的境界。
本书是作者长期关注文学中”罪”问题的研究成果。主要探讨文学中的”罪”的问题,” 恒母题。作为人类”善”的对立面,”罪”与”恶”在某种程度上恰恰规定着人自身的边 文学的发源地,在”两希”文化的融合中,从文学的角度看,古希腊的”错误”是如何” 人与宙斯的分离如何与希伯来文化语境中人与上帝的合一相统一?更进一步的问题是
本书以文学与影视欣赏为基础,从文学的本质、文学的审美接受、文学理论的应用与实践方面对影视文学创作的作用进行分析;之后,以影视欣赏为出发点,从影视艺术欣赏、声音及表现方面对影视文学进行阐述;最后,介绍了新媒体社群下的影视作品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