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史话·世居少数民族系列”丛书是具有史料性质的文化丛书,本丛书以科普读本的形式,记录云南少数民族源流、进化发展,展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彰显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魅力,对普及社会科学知识,繁荣发展社会科学事业,推动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普米族史话》是“云南史话·世居少数民族系列”丛书之一。本书
本书是一部研究宋代西北吐蕃历史的学术专著,共分为八章,详细论述了宋代西北吐蕃的形成、宋代西北吐蕃部族的分布、宋代西北吐蕃的社会经济和文化、青唐吐蕃政权、宋朝的御边政策、宋蕃关系等,后附吐蕃人名、部族名、地名异译表。其中作者对吐蕃族群分布的考证、对蕃部社会经济概况的归纳、对青唐政权兴衰的划分,以及对宋代西北民族关系格局的
秦汉时期至明代中叶,在有据可查的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宜宾市兴文县作为僰人生存、发展核心区和最后“消亡”地,在这片土地上,他们曾创造了灿烂文明,留下了众多独特神秘的历史遗址遗迹。悬棺、铜鼓、岩画、石刻、碑刻等珍贵文物无一不在诉说着这个族群的生存、发展和抗争的历史。本书通过深入挖掘僰人的生存、发展、抗争等史料,阐释了自先
普米族是我国古老的、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普米族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自身独特而又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华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其中的普米族韩规经籍,记述了普米族人的崇拜活动、社会生产以及生活方式的历史演进过程,是普米族人朴素的民间信仰、生产生活、历史文化等的结晶和积淀。《普米族韩规古籍译注》针对云南少数民
敖鲁古雅鄂温克族乡的使鹿鄂温克人,三百多年前自勒拿河流域迁徙到大兴安岭,在密林深处过着游猎生活。森林之舟——驯鹿与他们相依相伴,所以,敖鲁古雅鄂温克人称为“使鹿部”。敖鲁古雅使鹿鄂温克人从西伯利亚到大兴安岭,千万里山岭是他们的猎场,森林是他们的绿色家园。千百年来,使鹿鄂温克人延续着祖先的生活方式,带着驯鹿追逐野兽,迁徙
关于康巴的研究可以正式命名为康巴学,本书是关于康巴学的研究成果,属于“康巴学史”或“康巴学发展史”。百年以来,在康巴学的学术演进史上,先后出现了四种范式的康巴学,它们分别是传教士的康巴学、经世者的康巴学、人类学的康巴学与历史学的康巴学。传教士的康巴学主要是外来传教士培植起来的。20世纪初期,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传教的同时,
本书是《那吉》一书的姐妹篇。在2016年退休后,我走遍了家乡的山山水水,触摸家乡的每一处风景,大人山、牛塘山、仙人塞海、清湾七星坑、那吉田野,到处留下自己的身影;走进每一条山村,且每到一处都写下文字,抒发自己对乡土、乡愁的感受,还拍下许多照片,与朋友们分享玩味;村头巷尾与村民交流畅谈,了解民事乡情,对养育自己的土地和劳
本书稿共五卷,收录了博克巴·米旁·格勒朗杰所著的藏文文法、传记、历史、历算、医学、诗词等经典论著。本书的出版为学习和研究藏文文法、藏医藏药、修辞与诗词、天文历算提供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本次出版,经专家学者依据珍稀古本整理、校勘文字,以现代出版方式推出,以飨读者。
满族发源于白山黑水,历史悠久,形成独特民族文化传统。清朝入关以后,大量汲取融合汉文化营养促进满族文化兴盛繁荣。伴随满族八旗驻防,满族人口向全国分布,但仍以东北三省居多,在满族生活过的地方,形成大量以“国语骑射”为民族特点的历史文化遗迹。但是,在当今现代化社会里,满族这些历史文化遗迹正在由各种新型建筑所取代,有消逝殆尽之
本辑刊以百越民族史研究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为主题,分别讨论了百越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百越考古新发现与新技术越地史论区域文明等不同议题。本书体现了百越民族史研究领域里学者们的新思考与新进展,供相关研究者参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