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辑录了传世史籍和出土文献中涉及后凉的人物、事件、地理、文学、艺术、宗教等内容资料,始于383年前秦苻坚命吕光西征,迄于403年吕隆投降后秦。有些涉及后凉宗室人物的史料虽超出后凉史(385—403年)范围,但仍收录在内。传世史籍所涉及资料,按正史类、编年类、载记类、地志类、佛典类、类书及其他类等进行分类整理,每条
本书稿主要围绕广西公母山三个瑶族屯,运用民族学田野调查法,以2012年至今十多次的实地考察为基础,描绘了公母山和谐的民族关系,记录了这三个瑶族屯的节庆习俗、经济生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等内容,展示当地瑶族的社会历史与跨越式发展脉络,记录在新时代的生产生活方式,站在文化保护的立场上记录当地的风俗习惯,展现新时代新现象,为
《旅顺要塞》以大连地方历史中旅顺的故事为切入点,阐述旅顺作为近代要塞地区,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和要塞城市的发展历程。其内容是将要塞设施进行分门别类的整理,着重介绍要塞功能,区别于以往将战争过程作为重点的描写。本书最大的亮点是使用了很多一手的图片、地图资料,图文并茂,加上作者的实地考察,使得本书不但有极强的史料性和实用性
本书为《形象史学》第二十九辑,《形象史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文化研究室主办,是CSSCI来源集刊。“形象史学”,是指把形与象作为主要材料,用以研究历史的一门学问。本辑有器物研究、图像与形象、壁画研究、地理图像、考古札记等五个栏目,兼具图像与实物、文献与考古的研究文章。上至上周,下至明清,所跨时段较长。入选的文
本套丛书共3册,包括《建阳镇志》、《九龙口镇志》、《沿河镇志》。
《清泥湾村志》分为10章(另有附录)约35万字,其中包括数余幅珍贵的历史照片(图片),也充分挖掘了历史档案,对不少村民进行了访谈,充分反映出清泥湾发展进程中主要的人、物、事,用实际行动传承和保护了清泥湾文化遗产和工业历史文脉。书稿框架完整,内容全面详实;语言流畅平实,有事迹、数据、图表等丰富材料;传承了世界纲领性文件精
本书是一本深入探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思想与观念的学术著作。书稿选取了不同学科、代际和地域学者在研究五四新文化这一领域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分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思想流变及其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深远影响。内容涵盖了对五四时期科学与人生观讨论的反思、五四运动中的意识与组织,以及五四精神、目标与思想的多维解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化丰富的民族,其分布地域广、支系繁杂。由于历史原因及所处地域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各地区各支系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及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要素。彝族主要居住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也有少量分布。本书运用民族学的调查研究方法对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的彝族,从彝文古籍记述彝族古代
全书分为“南宋时期否定王安石变法的由来和发展”、“元明清时期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及“20世纪中国王安石及其变法研究的学术史”三编,梳理了王安石历史地位沉浮与南宋以后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内在联系。对影响南宋以来最高统治者、浙东学派、四库馆臣、近现代学者及其各类官私史籍和研究论著认识、评议王安石及其变法的价值取向,从政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