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15卷的中译本,论述了1966—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进程,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文化大革命”的发生,以及由此产生的深远影响作了深入、审慎的探访;对毛泽东以后邓小平的经济改革和中国经济的巨大变化作了重点论述;对国民党在台湾省的统治作了分析,同时对整个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外交、教
本书是《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12卷的中译本。主要论述国民党定都南京以前的历史。本书分12章,分别由费正清、费维恺、安德鲁·J内森、詹姆斯·E谢里登、陈志让、计华茨、李欧梵等亨誉世界的著名学者撰写,反映了国外中国史研究的水平与动向,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书后还附有详尽的书目和论述各章有关资料和论著的书目介绍。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的第8卷。不同于此前已出版的《剑桥中国明代史》(重版后已标为“上卷”),侧重于政治史的研究,本卷内容涉及明代政府机构、财政管理、法律交通、商业、官方宗教、佛教、道教以及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明朝的对外关系,与朝鲜的朝贡关系,与欧洲沿海国家的关系等;还有对明代经学思想的研究,基督教及其他思想对中
中国古代文明探源工程是国家考古学界2001年继夏商周断代工程后启动的又一多学科结合、联合攻关的重大考古项目。此项工程涉及20多个自然和人文学科,旨在回答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诸多问题,如中华民族传说中的祖先黄帝和炎帝是否确有其人,比甲骨文更古老的文字是什么,谁在中华大地上修筑了一座城邑,又是谁建立了一个部落等问题。通过多学
黑龙江省柯尔克孜族历经东迁后二百余年的历史,顽强地生存下来了,为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化、语言、宗教的研究提供了“活化石”,近年来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重视和关注。尤其表现在文化方面有着自己的特点,它既不同于其祖先——古叶尼塞流域的黠嘎斯人,也有别于中亚伊塞克湖、楚河一带吉尔吉人和现在俄罗斯的哈卡斯人,还不同于中国新疆
本书为《剑桥中国史》系列丛书第3卷,论述隋唐时期的王朝历史,作为《剑桥中国隋唐史》的上卷。原书于1979年出版,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外隋唐史研究的水平。本丛书的第4卷(即《剑桥中国隋唐史》下卷)将在以后出版。
本书在史实的基础上,用通俗晓畅的文学化手法,细腻地描述了大屠杀中花季同龄人的悲惨遭遇,再现了一个伟大民族由苦难转向反抗与新生的历史。
本书是一部史学研究论文集,收录了暨南大学史学研究作者及史学界名家的论文25篇,内容涵盖了自夏始至清为止封建社会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全书史料丰富,观点正确,值得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一读。
蒙古族源于东胡,黑龙江蒙古族与内蒙古自治区的蒙古族同源,从东胡到鲜卑,从鲜卑到蒙兀室韦,从蒙兀室韦到蒙古部,一脉相承,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最后形成了今天的蒙古族。黑龙江蒙古族,从公元12世纪20年代开始至18世纪50年代,六百多年间,共有8个蒙古族部落先后迁入黑龙江省境内,构成了黑龙江蒙古族的主体。金、元、明、
本卷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编年》(简史《国史编年》)第三卷,起止时间为195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本卷在编写过程中,注意突出1951年的历史主线,即《人民日报》本年元旦社论所指出的,“用极大的努力,在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巩固我们伟大的祖国”;以及围绕这一主线所发生的几个最为重要的事件,即开展或继续开展了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