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清晚期彩绘本,现藏于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共计82幅图,辅以文字说明,是清代绘画记录当时西南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娱乐和习俗等风情的历史图册,它形象再现了苗族支系的繁多和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
《清代民族图志》是2022年度贵州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出版专项资金项目和2023年度贵州省出版传媒事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是贵州民族出版社“打赢精品决胜仗”中比较重要的精品项目。该项目选取国内外馆藏中内容具有代表性、比较独特的卷本进行影印、注释,分期分辑推出,有部分版本是第一次出版面世。武英殿藏本《皇清职贡图》为风土地理类著
本书以贵州少数民族的人口数量、分布区域、历史文化为维度选取研究对象,聚焦苗族、布依族、侗族3个人口数量位居贵州少数民族前三的民族以及土家族、彝族、仡佬族、水族、瑶族等5个遍布贵州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世居少数民族,从文字、音乐、服饰、生产活动等方面,全面深刻地研究这8个民族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多个层面中形成的朴素
《青海湖地区蒙藏民族文化交流及对社会和谐发展的影响研究》其内容主要由元朝初期至清朝晚期青海湖地区蒙藏关系发展历史研究(第一章至第四章)、青海湖地区蒙藏文化交流及其相互影响研究(第五章)和青海湖地区蒙古部落的生活习俗研究(第六章)三部分内容组成。基于该项目研究成果和经验,将青海地区蒙藏文化交流与发展作为课题,从文化人类学
根在河洛,是客家人的共同记忆;河洛郎,是客家人的集体认知。以千年帝都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汉民南迁的主要区域,是客家人的祖根地。历史上,从西晋末年到宋元之际,河洛汉民六次大规模南迁,并最终形成客家民系。本书按照时间先后,对河洛汉民这六次南迁展开研究:第一章、西晋末年,中原汉人第一次大南迁;第二章、初唐时期的“蛮獠啸乱
学术集刊《西南边疆民族研究》自2009年以来连续进入CSSCI来源集刊,在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时被评为两种优秀集刊之一。计划每年出版4期。《西南边疆民族研究》第30辑包含8个栏目共26篇文章。本辑主打:健康人类学。其他文章基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出发点,主要围绕中华民族和各民族“一个大家庭和家庭成员”的关系
本书从丹砂这一“圣物”切入,以贵州龙潭仡佬族为个案,从“业缘”这一特殊视角,围绕丹砂的社会生命及王朝、国家势力的渗透为线索,采用历时性与共时性分析方法,探讨了丹砂在特定的地方所展呈的历史进程、变迁及再认知过程,以及丹砂在历史上如何勾连地方与中央及族群内外之间的关系,进而思考“业缘”关系在龙潭仡佬族生活中何以成为族群内聚
本书是一本对客家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梳理的著作,甚具学术深度和广度。书稿先梳理客家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再从客家源流、民性、客家民系的历史作用,以及客家语言、妇女、经济、宗教、文艺、教育、习俗、民居、饮食等方面论述。附有客家研究介绍和客家人口分布等资料。书稿材料搜集丰富,1997年初版时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许多
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有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5种主体世居少数民族,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地方鲜明特色、浓郁民族风格的少数民族文化。为了更好地探究少数民族文化与森林草原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的关系,由德宏州社会科学联合会、德宏州林业和草原局共同牵头,采用形式多样的调查方法,从4个方面进行专题调研,对德宏州森林资
本项目系国家”十四五”出版规划项目,第八卷收录傣族经典《红灯记》《笑针姬》。原文采用四色影印,附汉语译文。这是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次重要实践。这批历史文献是中华文化认同和民族团结史的实物见证,积淀着云南各族人民最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对于恢复和增强文化自信、振奋民族精神、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