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越春秋》记载春秋末期吴、越两国攻伐争霸之事。《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郡斋读书志》都著录为十二卷,宋以后残缺。今传世本《吴越春秋》仅十卷,前五卷记吴事,称“内传”,后五卷记越事,称“外传”。《吴越春秋》编排史事较为系统,但因多有神仙怪异,复加以作者的主观色彩,不类信史,反类小说,但部分记载颇有特色。《越绝
《国语》是中国最早的国别体著作,在小学、文学、史学等领域有无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自问世以来,注者纷纭,至三国韦昭而大成,嗣后研习《国语》者,莫不取径;韦昭之后,有建树者以清儒为最,著作叠出;民国迄今,诸先达继作不辍,成果丰富。 《国语校注》即是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和新出材料的前提下,以汇校、集注等方式对《国语》及韦昭
北京大学阎步克教授在书中围绕《周礼》六冕制度及其对历代冕制的影响,探讨了服饰礼制与政治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六冕并非真实的周朝礼制,而是《周礼》的建构,具有“君臣通用”的特点;后代各王朝在宗经、复古思潮推动下,重新采用古冕,同时从尊君、实用出发,立足现行品位结构而调整古冕等级,理性化与世俗化倾向最终导致了“服周之冕”的低
《中国史纲》是青年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简明读本,原为张荫麟受聘编写的高中历史教材的一部分。作者对史料进行了严格的甄选,并融入了自己的历史观和前人的研究成果,以讲故事的方式叙述了历代社会的变迁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思想性格,深入浅出地勾勒出从殷商到东汉的历史画卷。因书中没有繁琐的引证和考据,非常利于学生阅读,因而被著名古文字学家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因是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西汉学者伏生口述的二十八篇《尚书》为今文《尚书》,西汉鲁恭王刘余在拆除孔子故宅一段墙壁时,发现的另一部《尚书》,为古文
本书是一部用趣味展现中国古代历史的作品。本书用吾皇猫和巴扎黑的视角带领读者一起了解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的历史,全书趣味生动形象,将夏商周到秦朝的历史发展脉络娓娓道来。本书延续了作者白茶“喜干”系列漫画的趣味风格,新书中更加丰满的角色个性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故事情节,同时还增加了历史知识。本书除了可靠的历史事实基础,吾皇巴扎黑
京都大学附属图书馆藏《周礼疏》是流传于今的唯一的《周礼》单疏本,其底本应刊刻在宋室南渡之后,有可能是南宋国子监本。残存三十一卷(卷一至三、卷七、卷八、卷十二至十四、卷十八至四十),抄写于日本室町时代(1336-1573)。日藏旧钞本《周礼疏》揭示了《周礼》一书由单疏本到经注疏释文合刻本的文本转变过程,保存贾公彦《周礼疏
本书是何乐士先生在《〈左传〉虚词研究》(商务印书馆,1989年)的基础上修订而成的,收录论文24篇,研究对象为《左传》中多类、多义、用法比较复杂的20多个虚词。全面描写《左传》虚词的用法,总结其语法特点和客观规律;把虚词研究和句式结合起来,重视虚词在单句、副句、语段中的运用;采用比较的方法,探究不同虚词或不同句式的特点
刘逢禄是清代公羊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其学术以回归汉代董仲舒、何休为主要宗旨,而下启清末民初的今文经学研究,并对晚清的政治变革思潮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本书以对刘逢禄《春秋》学的个案研究为主,并将之置于整个清代今文经学思潮中加以总体考察,包括作为刘逢禄学术先导的庄存与、孔广森,以及后来深受刘逢禄影响的今文学家,如宋翔凤
《春秋穀梁疏》十二卷,唐杨士勛撰,最早刊刻于北宋咸平四年至景德二年间,由国子监付杭州刻梓,南宋初年得以翻刻。此爲义疏原本,后人称为“单疏本”。南宋中期以后,福建建阳书坊将《榖梁》经传、注、释文与杨疏合编,成十行注疏合刻本,经元泰定间翻刻,成爲明清以后通行《春秋谷梁注疏》的祖本。而宋刻单疏本流传絶少,几乎湮灭不爲人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