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选入了作者近二十多年来陆续写作的学术论文和其旧著中抽出的少量章节,共26篇文稿。大体上分成了四个编目。第一编是侧重于史学方法的几篇习作。第二编是关于思想文化史研究对象的探索。第三编是晚清教案描析。第四编是义和团若干问题的研究。
泉州是历史文化名城,自有不同凡响之处:曾经的东方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巍峨矗立的东西双塔,“天下无桥长此桥”的五里古桥;奇异的泉南佛国,当之无愧的宗教博物馆;南派戏剧的重要阵地,唱成音乐活化石的南音。苏黎明编著的《泉州历史上的人与事》为你叙述泉州的人和事。
本书以民族志文章为选编重点,有丰富的第一手田野调查资料及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荟萃了国际纳西学界知名学者的力作共12篇。
《清代文化》系大型画册“中华五千年文化系列”之一。该书由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朱诚如先生主编。全书对清代的文化全景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全面的介绍,体现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全书配有700余幅精美图片,其中大多为第一手资料,极具代表性和观赏性。该书在学术性、知识性和艺术性方面都走在同类作品前列,可称为精品图书。
本书是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编写的小学教育专业教材,分上、下两册。上册为中国古代史,以中国古代文明的产生、发展为线索,简要反映中国古代史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对外交往等方面的发展过程,展示中国古代史的概貌。同时,适当介绍中国古代各时期文化的世界地位,介绍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此次修订,延续原教材师范性、应用
“珞珈史学文库”是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师学术研究成果的结集。第一批推出的是二十多位教授的文集。以后将根据情况,陆续推出新的集子。武汉大学历史学科具有悠久而辉煌的历史。早在1913年,武汉大学的前身国立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就设置历史地理部。1930年武汉大学组建史学系,1953年改名历史学系,2003年组建历史学院。一批又一批
《国际汉学.第二十辑》内容主要包括:汉学家访谈录、汉学史研究、20世纪中国古代文化经典在域外的传播与影响、中外文化交流、文献与书目、书评与书介等。从知识上梳理中国文化外传之轨迹、人物和著作,构建各国的汉学史,理清中国近代思想和文化发展,重建当代中国文化价值。
《后汉书》由我国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记载了从光武帝刘秀起兵推翻王莽新朝起,至汉献帝让位,曹魏代汉止,东汉一百九十五年的发展历史,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司马彪续),叙事生动,简明周详,是一部杰出的私修断代正史。
本书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包括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科学等一切与文化遗产保护相关的科学和技术。作为多学科高度交叉综合的集成体,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已经在文化遗产价值的调查、认定、研究、展示、利用和传承,文化遗产本体的保存、保全和修复,以及对文化遗产相关环境的控制与治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化遗产保护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