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经过近二十余年的发展,已发展为一种坚实的存在,形成了自身的审美场域。它的繁荣打破了传统文学的发展轨迹,作为一种重新生长的新的艺术形态,它使统一的自主性的文学场走向分化与裂变。基于此,本著主要从技术、文化、社会、传播、心理等多个视角,分别探讨了网络文学的生成背景、文本范式、写作动机、心理表征、版权保护以及后现代的
作为一种散文文体,京派散文的自明性在整个中国散文史上都是极具代表性的。体认京派散文的独特性,抓住散文文体的本体性特征进行个性化分析,本书以一种散文的观照来思考整个中国散文,提高与普及兼顾。此外,本书还精选部分京派文人题字及手稿等,其意义不仅在于图文并茂及行文的活泼,还在于从另一种角度增进对京派文人的深刻认识,从而进一步
本书以分析年兽故事绘本中视觉叙事的表现特征与意义为目的,选定了再现型绘本《春节》《斗年兽》《年》,以及再创造型绘本《小年兽》《年和男孩》《年兽吹牛》6本绘本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了社会符号学领域,基于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元功能的观点提出的潘特(C.Painter)、马汀(J.R.Martin)、恩斯沃思(L.Unsworth)
高校创意写作系统在美欧已有80余年历史,2012年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成为大陆第一家正式开始招收创意写作专业方向本科生的高校,积极开展与创意写作有关的专业改革实践。本书为该校“广外创意写作译丛”中的一种,主要内容为创意写作学科总论性教材,对该学科总体状况与发展趋势做了详尽介绍,并引用大量语料作为个案,为创意写作教学提供了经
作为一个崇尚理性的作家,安·兰德在本书中做出的贡献在于,她将写作彻底地去神秘化。她坚信,非虚构写作是一种可以习得的技能,只要掌握科学的方法,用理性的原则进行引导,任何人都可以学会。 本书由安·兰德为朋友们开设的16堂“非虚构写作课”讲义汇编而成。首先,安·兰德探讨了写作的心理要素、意识和潜意识所扮演的角色,从而指出我
本书共八章,内容包括:世界比较文学的危机与挑战、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诞生与发展、影响研究案例、平行研究案例、跨学科研究案例、变异研究案例、与世界比较文学研究的交流互动、21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转向与创新。
《当代比较文学》为系列综合学术辑刊,聚焦近年来以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为核心的人文社科研究热点和前沿讨论,广采国内外学术方家的弘论与青年学者的新锐之思,其主要宗旨是融合中外,汇通古今,叩问智慧,涵养精神。 《当代比较文学》由乐黛云、阎纯德等文学研究界顶尖学者担纲学术顾问,学术委员会成员由陈跃红、戴锦华、高旭东、大卫达姆罗什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要求研究的对象具有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性质;而且比较文学也不仅仅是文学的比较,它也研究不同文学之间的关系与影响,关注文学与艺术、文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由于世界范围的移民潮和全球化趋势,世界各国的多样性以及对多样性的认识也逐渐增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既有交流与融合
韦勒克文学作品存在论形成于20世纪40年代,处于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现代主义文论阶段。它诞生在传统文学作品观走向没落的转折期、实证主义思想的泛滥期和新人文主义思潮的衰落期。韦勒克作品存在论在形成过程中深受现象学与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影响,并巧妙借用、融合和发展了两种思潮中的关键概念,应用到文学作品存在方式的分析中,形成了以“
本书立足数字人文和电子传播时代语境,通过追问“文艺评论何为?”“文艺评论是否依然有效?”“文艺评论是否足够?”“如何实现文艺评论在解构基础上的建构潜能?”“文艺评论何以激发人文学科的想象力?”等问题,结合经典文学及影像文本分析,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时代化中国化的最新动态,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文艺理论的内在逻辑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