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14章,梳理了中国污染场地管理现行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归纳了污染场地环境调查与风险评价方法,介绍了污染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技术筛选与设计方法、污染场地修复和风险管控工程实践、污染场地修复效果评估与后期管理、污染场地修复环境和社会影响评价、污染场地管理过程中的公众参与、污染土壤修复资金筹措机制、在产企业土壤地下水隐患
本书根据设计了三大教学模块:基本素质能力模块——环境工程的基础知识、专业核心技能模块——环境污染控制技术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模块——综合实训。模块一包括认识环境工程、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土壤污染和物理性污染。模块二包括水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技术、固体废物的处理处置及其利用、土壤污染修复技术、物
再生水含有多种性质各异的毒性微痕量有机污染物,长期回灌入渗地下造成的土壤地下水污染,已成为地球环境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掌握再生水入渗条件下有机污染物抗生素的迁移规律与机理,对保护土壤地下水环境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书以再生水入渗过程中抗生素的运移为主线,研究了不同沉积物类型、粒径及主要矿物组分对抗生素的吸附规律,探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有的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各种形式的水污染降低了水体的使用功能。其中农业面源污染己成为世界各国水环境的一大主要污染源。根据农业面源污染的低浓度、大范围的特点及其排放途径,沟渠湿地在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方面将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有效方法,应用前景广阔。本书将研究半干旱地区沟渠湿地水文及水环境效应机理,对农业
核能的快速发展和核电的利用产生了大量放射性废物,部分放射性核素不可避免地排放到环境中,造成环境污染并给人类健康带来重大危害。因此,基于放射性核素污染的威胁,有效地将环境中放射性核进行分离和富集,对环境治理、维护生态稳定和公共安全,是一项具有挑战性且具有深远意义的工程。基于环境中放射性核素修复的纳米材料具有良好的可调控性
本书编者结合多年来在农药残留检测领域的实践经验,对国际组织及欧盟、美国、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关于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的验证指南文件进行了筛选和编译。第一章编译了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食品和饲料中农药残留测定分析方法的性能标准指南、农药残留分析良好实验室规范指南、用于最大残留限量符合性检验的农药残留分析的推荐取样方法,经济合作与发展
作者立足于区域和地块两个尺度,融合环境科学、大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学,基于源汇理论和大数据理论,借助大数据技术优势,以场地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为重点开展了多年研发与实践,提出了脆弱性分析、污染源解析、风险区划、空间管制、风险评价、风险诊断、风险管控、可视化表达、决策支持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模型、系统、策略和平台,厘清
内容提要:本项目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基于“结构-过程-效果”的框架,对大气污染和治理现状进行分析,力图客观剖析治理绩效和存在问题,具体内容包括六个方面:内容一,梳理文献资料。关于大气污染预测和治理效率方面的研究,目前已经有较为丰富的成果,本项目拟应用EndNote软件对现有的国内外文献进行高效的有机整合,
本文立足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双碳目标”的现实背景,以首批新型城镇化试点地区构建准自然实验,人均碳排放作为碳排放的测量工具,新型城镇化试点政策作为核心解释变量,探究新型城化建设对碳排放的直接政策效应、中介效应、环境规制的调节效应和空间影响效应,并进行机理分析和假说提出,分别运用相应的实证模型进行验证和效应分析,解决新
本书共两篇。上篇着重介绍区域层面的“全碳”账户构成与核算方法、直接碳效率与全要素碳效率的评价方法、碳流分析与碳规划方法,以及大数据支撑下的绿色发展评价与规划制度的改进。下篇以“全碳”核算为基础,介绍城市群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碳评价与碳规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