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由四川外国语大学的青年学者撰写,其从集体记忆的视角,遵循群体认同理论中倡导的“认同过程”的思路,纵向地考察了巴勒斯坦人群体和巴勒斯坦认同意识的形成、维护和发展的过程。研究中主要采用了文本分析法和历史研究法,对1948年“巴勒斯坦大灾难”发生前后巴勒斯坦人身份认同的变化做了细致考察,并通过分析巴勒斯坦集体记忆的代际传
当前,在全球生态问题日趋凸显的背景下,我国率先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建设作为我国当前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术界,经过近几年的讨论,生态文明实现的路径和方法,已经在各个领域中得以确立。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生态背景差异较大,民族文化也呈现出各式各样的情况。各民族在长期与所处生态系统打交道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自的民族文化,包
十秒入戏 : 中国本土的墨菲定律
本书是我社\"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之一,解析的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o格尔茨的代表作《文化的解释》。格尔茨提出了解读文化的\"解释性方法\",即从本地人的角度解读其文化,从而使人类学摆脱了殖民时代视非西方文化为\"落后\"的做法,为其成为一门科学铺平了道路。格尔茨主张文化是一张\"意义之网\",要研究文化中的象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发挥专家组织对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研究、咨询和指导作用,教育部民族学类本科教指委于2018年举办全国民族学类本科田野调查论文征文及举办年度本科论坛。本很好论文集就是在全国民族学类在读本科大学生、指导教
《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与创新:以民族学为例》对我国民族地区研究生教育进行了实践探索研究。作者以宏观视角与微观分析相结合、主位研究与客位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广西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为个案,以点带面,通过实地调查,具体采取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对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理念、目标、过程与效果进行了系统研究,分析了研究生的规模、结构、质
两代北大学人,跨越北京、牛津、温州、杭州、上海五地,历时三年完成了这场谈话。从项飙教授的个人经验切入,追索一系列超越自我的问题,其中涉及对中国社会半个世纪以来的变化、知识共同体、全球化与民粹主义、人类学方法论等题目的思考。这本书提供了一份对话实录,也给出了一种审视问题、思维操练的方法——在自我泛滥的潮流中,如何给自己定
我社引进的TheMacatLibrary系列丛书邀请相关研究专家撰写深入浅出的简明读本,让读者在短时间内把握原著的精华、作者生平、对后世的影响力等关键信息,快速拓展知识面。世界思想宝库钥匙丛书是从TheMacatLibrary系列丛书中挑选并编译的汉英双语读物,由我社组织译者翻译。整套丛书分11个学科,共计100册图书
《民族理论研究》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每年定期出版2辑。《民族理论研究》目前设置有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化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民族工作研究、世界民族研究、学术史与研究动态等栏目。《民族理论研究》以国家社科基金规划重点招标课题“构建中华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少数民族视域研究”为依托,聚焦民族理论相关问题研究,设
人文精神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基础与核心,对于中国的人文精神的考察,不仅包括对于历史上由中国人所创造的文化精神“是什么”的本质把握,还内在地蕴含对于中国文化精神“应当如何”的价值追寻和实践规约。庞朴先生以“忧乐圆融”来概括中国的人文精神,是独到而精当的。他认为忧患意识是对于人自身仁心与善性的自觉与持守,乐感文化则主要是深嵌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