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保护着人民的身体健康,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之林。我于1960年8月毕业于武汉医学院(现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同年10月分配到吉安地区卫生防疫站任传染病、流行病学医师。1968年10月调入吉安地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从事中医工作至今。在中医科工作期间,看到寻肖老诊治的患者很多,效果好,按时上班,
中医药是我国的瑰宝,许多经典著作为其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西医快速发展,中医存在边缘化,中医师西化,中医药疗效下降的情况,该书通过读经典、感悟经典、应用经典,再结合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的临床经验,努力使中医保持原创思维,从而让中医更好的发挥其价值。从中医治疗常见病证入手,从中医经典著作中寻找这些病证。从中医经典
顾德华(1816—1868),字鬘云,江苏吴县人。清代道咸间吴中才女,著名女医。生于清·嘉庆二十二年,卒于同治七年。顾德华出生于苏州儒绅世家,为我国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南朝顾野王三十九代裔孙。顾氏早年师从韦光黻学习诗文书画,韦氏为嘉庆间“吴门后七子”之一,工诗文,擅书画,博览群书,兼通岐黄。德华天资聪慧,诗文书画俱佳,深得
林国华教授是广州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医师,针灸推拿学专业博导、博士后合作导师,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岭南火针疗法”第四代主要传承人,擅长应用岭南火针治疗各科疾病,特别是疑难重症,经验独到,有夯实的临床、科研、教学能力,宜整理其临床经验并编撰成书。本书对林国华教授临床辨证思路述要、特种针法应用经验、传统治法临床应用经验
《辨证录》,共14卷,分为126门,760余证。其中前10卷为伤寒、内科杂证及五官疾病等,后4卷为妇科、外科、儿科病证。本书特点是,医理与医案相结合,重辨证而轻辨脉,对各种病证的认识和治疗多以医话、医案的形式进行讨论,使理法方药融为一体,尤其是书中以阴阳互根、五行生克的理论辨析证情,对脏腑之间的生理病理联系作了透彻的论
陕西作为中医药文化的发源地,在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方面有着众多名医的贡献,例如秦医医缓、医和、扁鹊、孙思邈、武之望、淳于意、王焘、石泰、蔺道人、韦慈藏等。这些名医的学术贡献、文献丰富和文化遗迹在陕西中医药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医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但目前对于古籍中的验案缺乏全面系统的整理,因此本研究将系统查阅陕西
陈国良,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师从于林庆祥,曾任厦门市中医院副院长,是全国第五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本书主要收集陈国良教授从事中医研究、临床和教学工作40余年来所撰写的文章,以及他的学生团队对其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研究与体会,还介绍了陈国良教授从医生涯中的临证典型医案。全书内容共分为四大部分:
杨景生先生于解放后师从当地名中医邓老先生,并担任当地乡卫生院院长,其医术高超,医德高尚,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其常去深山峻岭采药,炮制后免费赠与患者,而被尊称为“背篓医生”,并广为称颂。本书由老中医手稿整理而成,主要从临证入门述要、病证验方两方面总结其六十余年临证经验之精华,其中病证验方均详载药材、剂量、煎服法及临诊加减
全书共分六章,第一章为名医传记,详细介绍邢月朋老师从事中医事业的经历及其爱好修养;第二章为学术思想,介绍了邢月朋老师始终坚持认为传统中医博大精深,倡导以中医为体,西医为用的辨证论治观等;第三章为专病论治,围绕冠心病、心悸、慢性心力衰竭、高血压、中风病、慢性支气管炎、脾胃病及外感疾病等临床常见病展开论述,以体现邢月朋老师
本书以“国医大师李振华传承工作室”及“李振华学术思想研究所”为依托,对李振华教授的学术思想和临证典型医案进行收集、归纳和整理。在编写体例上,以李振华教授学术思想为主线,以典型案例为主题,着力于中医思维能力的培养,实现李振华教授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有效传承。本书内容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介绍其学术思想,包括其中医思维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