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旨在全面系统地介绍矿山土建工程及提升系统的基本理论、技术研究和应用实践。全书共分为七章,涵盖了矿山提升系统基本理论、设备研究、技术研究、安全与可靠性分析,以及矿山土建工程的关键技术、设计与施工、主要建(构)筑物等方面。第一章详细阐述矿山提升系统的基本理论,包括其工作原理、分类及选型方法。通过对这些基础理论的介绍,读
本书是中国矿业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成果教材和中国矿业大学“十四五”规划教材。全书共分九章,主要包括绪论、可靠性特征量与常用寿命分布、可靠性数据收集与分析、不可修系统可靠性模型、可修复系统可靠性模型、故障模式影响危害性分析、故障树分析、系统可靠性设计优化和人机系统可靠性。在内容上既着重于系统可靠性的基本
本书针对白云母浮选过程中存在的回收率低、产品纯度差、处理工艺成本高等缺陷,借助先进的表征测试方法,充分结合溶液化学、矿物加工、界面化学和量子化学等交叉学科,系统研究了白云母表面性质与可浮性直接的关系,以及阳离子捕收剂和阴离子捕收剂体系中白云母的浮选界面化学和矿浆流变性研究,建立了阴阳离子捕收剂浮选药剂与白云母的作用机理
本书以特厚煤层顶煤高效高回收率放出及放煤智能控制为研究目标,采用理论分析、现场观测、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开展了特厚煤层群组放煤方法及顶煤放出规律、特厚煤层综放面采放作业协调方法和后部刮板运输机煤量自适应控制方法等方面的研究。本书揭示了特厚煤层群组放煤条件下顶煤放出特征,构建了特厚煤层综放面采放协调控制模型和基于机
白钨矿是我国主要的钨金属来源,但大部分白钨矿赋存于矽卡岩型钨矿床中,平均品位较低、嵌布粒度较细、且脉石矿物成分复杂,脉石矿物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差异会导致浮选过程中矿浆的流变学特性变得复杂。而在浮选体系中,矿浆流变性可以反映矿浆中有用矿物与脉石矿物以及同类型矿物颗粒间的相互作用,并且对浮选作业中气泡与颗粒碰撞、矿物颗粒间相
本书通过对我国采矿工程学科现状及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我国近年来在采矿工程学科方面取得的成就,比较国内外学科发展状况,采矿工程二级学科隶属矿业工程一级学科,采矿工程学科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学科之一。改革开放后,我国矿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采矿工程学科也进入了新的蓬勃发展时期。本书为采矿工程学科在国民经济发展
矿床资源开发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本书通过系统地介绍地下矿床的开采步骤、方法与技术,深入归纳总结了当代矿山采矿技术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为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采矿工业,提高采矿行业整体技术水平、装备水平提供了先进技术支撑。主要章节目录如下:第1章矿床工业特征;第2章回采单元与开采步骤;第3章生产能力与损失贫化;第4
中国炼焦煤煤种齐全,可以进行炼焦配煤,但主要炼焦煤种资源/储量相对稀缺,目前优质焦煤、肥煤短缺已成为部分企业保障焦炭质量的障碍;近年来炼焦煤产量中部分作为动力煤使用,炼焦煤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炼焦煤保有储量占用率比煤炭保储量占用率高一倍多,长远发展下去必将出现炼焦煤资源紧缺;炼焦煤主要生产基地绝大部分已开发或即将开发,
本书以陕北榆神府矿区典型浅埋煤层群地质条件为背景,紧扣陕北侏罗纪煤田开采热点问题,以安全高效生产和环境治理为目标,揭示了浅埋煤层群高强度开采覆岩垮落规律和裂隙发育规律,建立了近距离煤层群的采场顶板结构与支护理论,提出了应力场-裂隙场耦合控制的减损开采理论,确定了合理的工作面布置参数和接续方法,提出以安全、高效、均衡、环
随着煤矿逐渐进入深部开采,煤岩瓦斯复合动力灾害日益加剧,严重威胁着煤矿的安全生产,对复合动力灾害发生机理的深入研究迫在眉睫。本书将突出-冲击耦合动力灾害作为切入点,采取试验测试、理论分析、物理模拟和数值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深部含瓦斯煤岩组合体损伤与煤中瓦斯渗流耦合失稳诱发复合动力灾害机制进行了探索,得到了一些创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