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云南少数民族,从人类学整体观出发,围绕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历史文献和田野调查,按照地理位置划分,主要从水资源、水信仰、水技术和水制度四个角度对滇中滇东滇东北、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西、滇西北五个区域的少数民族水文化进行详细的梳理,以期立体呈现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整体面貌,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云南少数民族水文化的特征
本书内容包括:汉代东北地区的民族居地与迁徙、汉代东北民族的社会生产水平及其对汉文化的吸收、汉代东北民族的制度文化发展及汉制的影响、汉代东北民族的精神文化与汉文化传播、汉代东北民族与汉民族民俗文化的共存互融。
本书中主要分为六个篇章:第一章以西藏神话与早期文物岩画等为研究对象。第二章从藏区吐蕃艺术遗存、摩崖石刻、造像、毗沙门之族属。第三章将10-13世纪作为新时代汉藏多民族文明的复兴与交融时期。第四章重点放在对西夏文化的桥梁作用的研究上。第五章考察了元代汉藏多民族艺术的气势与张力。第六章重点考察了塞外草原连接华北京畿腹地之间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整体主义观念和现代商品社会中的原子化现象共同影响着如今彝族社会关于生产、生活的认识与实践。在市场经济浪潮的冲击下,彝族用多种方式保护、传承本民族传统文化,并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性元素进行融合,以实现对自身民族身份的认同与强化。其中,影视生产实践就走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文化交融的前端。本书选取彝族题材影视的内
《藏族文化撷英拾萃》是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的一个重大项目,本书内容涉及文化艺术、风俗习惯、物产资源、建筑工艺、藏医藏药以及名人业绩等方面,对藏族基本文化知识进行归类、梳理和简要介绍,总计九章。本书撷英采华,精心分类。体例是按照学科分类而编写的,章节的内容基本按照编年史的体例,其中的知识点基本参照最具权威的藏汉文历史文
今人所见契丹早期史实为三重滤镜下的图景:中原史籍立足华夏本位而塑造的他者形象,契丹王朝出于权力意志的自我建构,后世史官将前两者拼合、掺以己见而形成的线性追溯。三者层累交叠,最终折射出的光影究竟在何种意义上反映着过往的真实?本书基于对相关历史文献源流的批判性分析,透过权威经典文本的缝隙,抽丝剥茧,逐层深入,力图呈现历史叙
《南越春秋》以岭南历史上出现的、距今2000多年前的南越国为题材,全面挖掘并还原了古南越国将近100年的历史风云,由岭南地理概念、土著族群始,从秦平百越、南越立国、南越中兴延伸到南越国灭亡、岭南划入汉朝版图,包括南越国建立前后的历史背景和地方背景,涉及秦王朝、西汉王朝及各个诸侯国与之交叉的一些历史事件,并揭开了许多关于
本书共四章,内容包括: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传统婚姻习俗、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的变迁、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与女性、辽金元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婚姻习俗变迁的原因和特征。
本书作者在梳理大量历史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考古资料,通过合理想象推断,为读者还原讲述了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大月氏兴起、强盛、消失的故事。张骞出使西域,战略意图本为联合大月氏抗击匈奴,但出使西域后却客观促成了丝绸之路的开通,带来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开通后,大月氏作为西域大国,与汉王朝关系友好,常互派使节,促进了丝绸之
油米村目前尚存留有9位东巴,是东巴文化重要的传承者,在本书作者的带领下,本书用人类学口述史的形式对着9位东巴的人生经历、日常生活、宗教仪式、社会交往等进行了抢救性记录。东巴是纳西东巴文化的核心,是一个民族的智者和神职人员,也是文化遗存的主要传承者。东巴文化包括艺术、历史、哲学、天文学,自成体系,是中国西南民族地区文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