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亲近自然生态风物、介绍草木鸟兽虫鱼的儿童科普博物散文,讲述一些和童年有关的动植物的故事。分为虫兽、草木、鸟鱼等辑,兼具故事性与科普性,既有对某种动植物的生物学特点的科普,又有一些与之相关的小故事或民间传说典故,行文诗意优美,亲切有趣。能让孩子多识草木鸟兽之名,引起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兴趣,唤醒童年记忆,用优美的文
本书是由桂建芳院士领衔,协同湖北省30多位科研院所、高校的学科带头人,以及武汉自然科普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创作的大众自然科普图书。全书围绕长江大保护、创建国际湿地公园、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保护地球、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粮食安全等主题开展23节自然通识课,充分彰显了院士专家在自然生态科普领域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有利于推动科普
生活在蔬菜大棚里的鼠妇和生活在大海中的螃蟹有什么共同点吗?黏糊糊的鼻涕虫和一言不合就喷墨的乌贼居然是同类?为什么蜘蛛的网不会粘住它们自己?被誉为“远古时空胶囊”的琥珀是如何形成的?本书集中介绍了我国境内常见的100多种生物,涵盖动物、植物、真菌等。孩子们不但能学到各种生物学知识,还能了解我国不同生境的特征。让我们跟随科
科普中国智库是中国科协打造的高端科普智库,将聚焦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强化科普理论研究,促进跨界交流,推动融合发展,加强舆论引导,集智汇力,建言献策,服务新时代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由中国科协指导、中国科普研究所主办的“科普中国智库论坛暨第二十九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于2022年9月29日召开,论坛主题为“融合赋能变革转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没有全民科学素质普遍提高,就难以建立起宏大的高素质创新大军,难以实现科技成果快速转化。《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以下简称《科普法》)规定,科学普及是国家和社会普及科学技术知识、倡导科
本书通过梳理国内外科普社会化协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炼出以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科技型学会等不同主体的科普社会化的基础理论与多领域科普社会化的典型案例;其次分析不同创新主体(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普成效研究数据和成果,提出新时期创新主体科普社会化协同的建议。
本书是“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系列的第六辑。《中国科普互联网数据报告2022》着眼于互联网科普的平台化发展,对以“科普中国”为代表的公共平台和以抖音为代表的互联网平台上的科普生态状况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用数据画像的方式多方位呈现了科普内容、科普创作者、科普用户之间复杂而有序的互动,反映了互联网科普生态的现况与趋势、
本书共10章,第1章为科技英语翻译概论,包括科技翻译的定义、科技英语的翻译标准、翻译策略、译者素养和中国科技翻译史简述等基本内容。第2章为科技英语的文体特征,简述了科技文体的词汇、句法、语篇特征。第3章至第6章分别从术语、词汇、句法、篇章等方面出发,结合实例探讨科技英语的翻译方法和技巧。第7章在全译的基础之上,以变译为
本书包括两个部分:听力笔记技巧和16个单元。听力笔记技巧包括:记录重要信息、缩写和符号、时间线、步骤、数字、比较、因果关系、国家和人民等。每个单元由主题预览、听力、视频三部分组成。视听材料涵盖教育、经济、旅游、科技、政治等主题。
这是一本利用户外线索辨别方向、预测天气、寻找水源、追踪动物的实用徒步指南。作者在本书中为读者分享了诸多观察和解读自然的技巧与心得。这些技巧与心得是他二十多年来行走在世界各地,通过观察自然现象所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无论漫步在乡村还是城市,行走在海边还是山地,只要你善于观察,掌握解读自然的技巧,太阳、月亮、星星、云朵、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