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常识》精心选取林徽因、梁思成两位先生关于建筑学方面的文章,包括中国建筑的发展特征、北京及周边古建筑的考察、敦煌石窟体现出的中国古代建筑研究、云冈石窟研究、山西古建研究等。因其内容科学严谨,文字清新凝练,将专业知识、美学思想熔铸于讲述之中,既可以看做资深建筑学家的学术文章,也可以当成著名散文家有关建筑的优美篇章
本书综合了中西著名宫殿建筑,如中国的故宫、沈阳故宫、布达拉宫等,美国的白宫,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卢浮宫,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日本的皇居,等等,并对这些著名的宫殿建筑艺术及其所承载的历史进行详细解读。
本书分为建筑史论、遗产保护、营造技艺、公共艺术、创作评论、学术史及学术动态七部分,收录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认知功能》《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与中国传统建筑》《人文地理学视野下的中国古代佛寺研究》《南郊坛的演变与艺术空间》《近代早期北京城市建筑中的“西风东渐”》等文章。
本书是一部反映上海城市及建筑文化的图文画册。以上海知名建筑为载体,延续“建筑可阅读”项目“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主旨,讲好上海故事。作为2020年《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的升级珍藏版,开本扩大为8开,仍以56处建筑为代表,图文并茂地展现上海城市建筑的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服务于“上海文化”品牌建设;通过对城
近年来乡土建筑研究在积累丰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诸如研究对象的真实性与客观性、调查资料的可信性、研究过程的重复与必要性等方面的质疑,工匠本体营造作为乡土建筑研究核心,到底应如何展开也面临很多思考。本书的写作逻辑并非按照既定研究提纲而展开,而是从实际出发,在多年田野调查采集工匠口承资料的经历中,针对工匠的语言、行为与观念等
本书以坡南街区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利用为研究方向,通过对这些资源的全面调查和类型梳理,进一步分析其在资源等级、历史跨度、名人效应等方面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展望其开发前景。
1.主要从地域文化成因、宗族文化意识、人文艺术品格等美学角度展开对惠州传统村落的分析。地域文化成因侧重在厘清不同民系在惠州的分布及其缘由。宗族文化意识侧重在剖析同为繁盛的宗族文化区域、但不同的民系衍生出不同的村落拓展模式、祠宅关系与村落形态。人文艺术品格侧重在民系交融共生的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与社会心理的表达。2.以不同
本书主要从设计学视域审视城市形象与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城市地标为切入口,融合了设计学、传播学、文化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遵循设计学研究范式,坚持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取向,按照城市形象理论的逻辑框架,选择城市地标性公共环境空间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两者间的逻辑关系,揭示其中发展的规律,进一步讨论城市地标性公共
本书根据最新高等职业教育土建类学科专业基本要求编写而成,注重从学生的学习思维模式出发,以应用为目的。 本书共涉八个项目,包括人体工程学认知、人体测量与人体尺寸、人体活动与动作空间、家具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家居空间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公共空间设计与人体工程学、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与人体工程学以及无障碍环境设计。八个项目涵盖了家具
模型是建筑的一个设计和表现手段,也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基本沿袭了建筑专业的课程设置内容,把模型制作的课程作为主要的专业基础课对待。但建筑专业中的模型要用作推敲方案;而环艺专业所涉面较广,有室内、景观、会展设计等等,很难针对某一内容作深入研究。因此,如何使模型教材真正适合环艺专业的现实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