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鹤文化源远流长,可从人类的鸟类图腾崇拜开始。从鹤窠村的传说遗址,到各类人文诗词歌赋、音乐书画书法艺术等,开展一条人文之鹤的文化科普线路。浦东作为海里生长出来的土地,历经几千年的海边滩涂湿地的变迁,这里孕育的鹤鸟文化,与环境、生态联系起来,对应至如今的鹤窠村,可带读者对于上海浦东地域的鸟类鹤类知识、华亭鹤在鹤窠村的
这是一部关于中国鹤文化的集大成之作,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光大。作者王秀杰20世纪80年代初期即与鹤有了亲密接触,对中华数千年鹤文化的探寻与研究已有30余年,有较深入全面的了解与深刻的体会。作者十分注重所用材料与图片的原始性、真实性,书中16余万文字,200余幅图片,笔笔有宗;文集引用鹤典故传说40余个,引用史载典籍
本选题为套书,分《北戴河观鸟野外手册》《北戴河观鸟百年历史》2册,《野外手册》主要介绍近百年来在北戴河沿海湿地发现的500余种野生鸟类,通过照片影像帮助读者认识的同时,介绍了它们在北戴河沿海湿地的生活环境、居留状态、保护等级等信息;《百年历史》介绍了自1911年以来在北戴河湿地考察调研的中外鸟类学者与他们在北戴河湿地调
缅甸淡水鱼类极其丰富,缅甸北部的因道支湖是缅甸第一大湖,也是东南亚最大的淡水湖之一。对该湖的鱼类多样性的研究非常少,缺乏系统调查和研究。经过中国科学院东南亚生物多样性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组2018-2019年5次系统调查,现知该湖分布有鱼类104种。本书首次系统整理了因道支湖鱼类的资料,提供了基本的分类学信息、鉴别特征、
动物的脑对环境的适应性能够保证物种的繁衍。本书介绍了两栖动物脑大小对环境因素变化的响应机制。具体内容包括:两栖动物脑大小进化的研究进展、两栖动物脑大小异速生长及其生态适应性、环境季节性变化对两栖动物脑大小进化的影响、冬眠期的长度对两栖动物脑大小进化的影响、物种的分布范围对两栖动物脑大小进化的影响、两栖动物婚配制度和求偶
西南山区河流生态系统脆弱,复杂地形条件下高坝工程过鱼实施困难。本书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以金沙江下游乌东德、白鹤滩水电站过鱼设施设计、建设和运行经验为案例,在系统分析典型洄游鱼类生态行为特点的基础上,确定过鱼设施选型、布置以及参数设计。通过原位观测和实际过鱼效果分析,优化过鱼设施的进口布设;开
本书以东海区三省一市日本鲭渔业统计数据为基础分析了东海区日本鲭捕捞产量、资源量指数和群体结构年代际变动之间的关系;以日本鲭鱼卵仔鱼大面调查数据为基础对东海中南部日本鲭产卵场的划分展开讨论并与历史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同时,利用日本鲭繁殖群体的年龄鉴定、繁殖力计数、卵径测定等生物学测定数据研究了其年龄与生长特征、繁殖力现状、
人类最早接触和利用海洋,除了食用盐,就是猎取海洋生物作为食物。但对于大部分的人类历史阶段,以及大多数的人来说,对海洋生物的认知只停留在模糊层面,只知道鱼类、虾类、蟹类、贝类这些大体的类别,只知道市场上常见的那些知道名字或不知道名字的海鲜。对于大部分公众来说,目前,市面上有关海洋生物分类和识别的工具书,绝大多数供专业人士
本书为2023年甘孜州州级林草重点项目资金资助项目,属于第三极选题。本书全面梳理、修订完善了全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资源名录,通过藏汉双语文字形式编辑整理甘孜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的识别要点、保护等级及种类分布等,图文并茂,它的出版有助于了解甘孜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脊椎动物具体情况,对当前大力提倡的绿色环保和
麋鹿为我国特有的鹿类动物,现生达氏麋鹿是麋鹿属(共5种)中唯一幸存的物种,其经历过在原产地灭绝又复壮的特殊历史,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麋鹿组织学》以器官组织学为重点,首次全面系统地展示麋鹿器官系统的组织学,揭示了麋鹿组织学特点,还结合动物的组织学、生理与机能方面的资料进行论述和比较。全书包括麋鹿基础组织学6章,器官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