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以“丝路文明互鉴”为研究本体,阐释丝路磨子、扇子、轮子、铁犁等技术物背后所体现的“物的哲学”。在全球史观视角下,丝路华物接通了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的根脉,重组了西方文明的思想资源、制度资源和技术资源,缔造了西方文明在发展动力、帝国身份和殖民攫取的时空特质,启蒙了西方开阔世界的思想与眼界,激发了西方科学理性以及工业
本书基于考工学理论视角,以中华考工历史为依据,首次系统总结与归纳了中华考工理论体系,具体内容围绕从战国的《考工记》到明代的《髹饰录》的知识体系,考察了中华考工文化理论体系、工匠精神体系与考工批判体系,还原了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话语体系与学科体系,进而建构中国特色考工学理论体系。
《技术遗产》由北京科技大学主编,定位为国内技术史与技术遗产领域的重要学术著作。内容主要包括:(一)技术史;(二)技术文献与档案;(三)传统工艺;(四)技术考古;(五)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六)遗产保护;(七)遗产传承与利用;(八)学术动态。本书立足国内科学技术史、文化遗产学科发展需求,以发表高水平的技术遗产认知和保护利
了不起的四大发明,带孩子领略中国科技从古至今的魅力! 如果没有发明造纸术,全世界的发展水平说不定会倒退2000年!印刷术增强了信息传播的力量,深刻地改变了中国和世界!火药出现,把人类传统社会炸得粉碎!一枚小小的指南针,居然引发了一场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变革! 从汉代造纸到电子阅读,从印章拓碑到网络传播,从古代炼丹到枪
本书旨在对隋唐时期的科技发展进行全面考察,通过对隋唐时期诸多科技名著本身所蕴含思想的剖析和解读,重点探讨科学技术思想发展的总体状况,试图较为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时期科技史发展的学术脉络,并对隋唐时期科技思想辉煌发展历史进行全面审视和反思。此外,本书还对这一时期中国科学技术思想历史的总体状况进行研究,着重考察医学家、地理学家
《考工记》上承我国古代春秋时期青铜文化之遗绪,下开战国时期手工业技术之先河,在历史上起过重要的作用。我们若想打开先秦科技文明的门户,进而把握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来龙去脉,《考工记》是一本相当合适的指南。《考工记导读》便是对这一指南的导读,又是《考工记》研究成果的检阅。除引论和附录外,正文包括七章。第一章初探篇,对考工记的
本书共五章,内容包括:序言、晚清科学译著中西文本的学术背景、晚清科学翻译的改写与变通、晚清科学翻译中的术语与符号、晚清科学翻译中的文化现象。
本书是1919年怀特海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塔纳讲座上的演讲稿,其主旨是要为建立在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基础上的新的自然哲学奠定基础。怀特海在这本书中根据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蕴含的哲学观念,批判传统实体哲学的二元论,特别是批判传统哲学中错误的自然观。他采用爱因斯坦的张量理论方法,得到了与爱因斯坦相同的结论。同时,他也提出了与爱因斯坦
本书是庞加莱代表作之一,开创性地阐明了“假设”在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意义及其合法性,通过对假设进行分类,深入探讨了建立在假设之基础上的数学、物理学等科学知识体系。庞加莱看到数学及相关学科中存在的自由约定的特征,由此提出了“约定论”,既要求摆脱狭隘的经验论,又要求不囿于先验论,这一思想在本书中得到了明确的阐发。具体而言,庞
在庆祝百年华诞的盛大活动中,云南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哲学系和云南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第十届云南省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研究生论坛。本书收录了论坛评选出来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优秀论文,其中优秀论文一等奖38篇,二等奖70篇,三等奖88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