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本书从《人民日报》的黄河报道出发,通过对不同时期黄河相关报道的分析与对比,考察《人民日报》从1949年成为党的机关报到2023年近80年来所建构的黄河形象的变化与发展,探究黄河形象变化的根源,以及对国家建设、民族共同体建构的重要意义。
《宝藏历史·岁月吉林》抓住吉林省“鲜为人知”的历史文化,立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展现由各民族共同书写、灿烂文化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吉林历史资源。从历史时代更迭入手,分为远古文明、汉唐古韵、辽金时代、明清辉煌,近代屈辱、红色印记六部分,每个部分对应3—5个选题,每个选题通过一件文物、遗迹、或人物、传说,串联起吉林的历
长春人民大街是长春市的第一地理标志,是长春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是长春城市风貌的颜值担当,更是长春几代人的共同记忆!本书以人民大街自北向南延伸发展的历史顺序为主线,将沿街的建筑、广场、绿地、公园以及文化设施、人间烟火交织成一轴百年长卷徐徐展开。从清末“长春大街”开始一直延展到刚刚开通的人民大街下穿隧道。一排排风格迥异的建
本书是介绍黄河流域文明的书,上古黄河流域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分为黄河周边上古生态、女娲伏羲、赤黄青和尧舜禹夏共四篇,勾画出黄河周边由满天繁星逐步走向一体的文明发展演变轮廓。本书内容丰富、涉猎面广、正能量满满,对涉及中华文明史的许多偏见和质疑,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从自然条件、历史背景、传承关系、发展沿革
《河朔访古记》是元代学者廼贤(又作乃贤)撰写的一部记录、考察华北地区历史、古迹的著作。原书已佚,今本系乾隆时期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收入《四库全书》(现存有文溯阁、文津阁、文渊阁三种抄本)。此后刊本有《真意堂丛书》本、待学楼本、《完诚山阁丛书》本、《粤雅堂丛书》本等,均直接或间接来源于文澜阁《四库全书》本。今传各本,均
长江文化是独特的流域性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从文化根脉、黄金水道、江山胜迹、造物之美、水润中华等七大版块中,选择长江沿线最有影响、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和材料进行深入浅出的介绍,深入挖掘长江文化的丰富内涵,全景展示长江文化的多彩风貌,深刻阐释长江文化的精神特质。本书稿文字精炼,图文并茂,集普及性、知识性、
《商略·商南县集》是商南创县后首部志书,且为孤本。全志共2.6万余字,设八卷、三十六目,翔实地记载了创县的历史背景、时间、因由与情节过程;同时全面、系统地记述了置县以来76年的自然、社会、历史和现状,体现了地方性、资料性、时限性、综合性和独特性。为抢救和利用这一珍贵的文献,县党史县志研究室组织文史专家对《商略·商南县集
“峨阳城”是国学大师、有着“中国比较文学之父”之称的吴宓先生在民国时期对其故乡——泾阳县嵯峨山南麓安吴堡在诗中的称呼。西安事变以后,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曾在安吴堡驻扎,安吴青训班曾在安吴堡办学,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陕西青年救国会、陕西青联办事处和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西安地方队部都曾在此挂牌。本书以与“峨阳城”诞生有关的宗族史
《太和寨乡志》全面反 映了太和寨的历史沿革、行 政建置、自然资源、经济物 产、风俗民情、文教卫生、 政治军事、人口人物等项内 容,是一部较为完整的地方 志。志书遵循“客观公正、 据事直书、存真去伪、忠于 史实”的编写原则,内容丰 富,体例编排科学,类目设 置合理,资料翔实可靠,行 文规范流畅,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