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撰成于1938年春夏之交,是蒋廷黻先生为当时的年轻人写的近代史通俗读物。这本两个月内一挥而就的初步报告,竟成了八十多年来史学界不可逾越的高山。自成书以来,畅销海内外几十年,长盛不衰。 本书所开创的学术传统,曾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主流框架。以往的中国史学界,有关近代中国及近代中国对外关系史的著述,几乎半数以上都是因袭本
本书共十部分,内容包括: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近代中国的开端(1840-1864)、早期现代化的尝试(1865-1895)、从戊戌维新到义和团(1895-1900)、民国的初建(1912-1923)、国共合作与国民革命(1924-1927)、内战与危机(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中国命运的
作为近代最早来华传教的德国新教团之一,巴陵会对中国的描摹与塑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引导了德国读者受众对中国的整体认知。本书对德国巴陵会图书馆有关19世纪末至20世纪上半叶来华传教士的馆藏文献进行史料爬梳和学历分析,涉及小说杂文、工作日志和故事文集,涵盖中国宗教与民间信仰、神话传说、文化礼俗、在华传教工作境况等题材。这些珍
中华文明在近代遇到了空前未有的挑战和严峻的文化危机,也遇到了千载难逢的复兴机遇。中华文明的现代复兴,不是儒家思想文化的复活,而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现代转化;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不是笼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必须建立在中西文明沟通与融合基础之上,必须寻找中西文明
本书从世态、政事、武人、文风、思想五部分,精选有代表性的人物、事件,展示民国发展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其中有对历史发展过程的陈述,有对历史局势的讲解,也有对历史条理的分析,还有对历史相关问题的延伸。并以全新的视角,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民国时期纷繁复杂的派别关系,此起彼伏的发展脉络,让我们更能深人具体地了解风起云涌的民国。
本书为我社经典长销书,本书作者戚其章以数十年扎实研究为基础,以极为严谨的态度,广采中日及英文资料、档案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对战争的背景、过程和影响进行了全面展示,也进行了全面、生动、严谨的描述和分析。从书中,读者可以从大至每一次战役、小到每一次战斗的层面全面了解这场中国近代史上影响巨大的事件,从而加深对整个中国近代史和中
本书为学术集刊,由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文献保护工作办公室编,2023年第2辑(总第3辑)发表第一届近现代文献整理与学科建设研讨会论文11篇,分为革命历史文献研究专题研究民国文献整理研究等栏目,论文包括《解放战争后期中共编纂江南地区城市调查资料述略》《<德文协和报>: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华德文报刊的过渡与转向(1932193
近代日本为满足侵略与殖民需要,采取个人踏访、官方扶持、设立机构等各类手段,长期、系统开展对华情报调查,调查活动一直持续到日本战败,留下了卷帙浩繁的见闻录、调查报告、统计资料、研究专著等原始文献。本丛书系统整理近代日本对华调查的文献,分辑影印出版。第十辑收录近代日本对华南的调查资料,刊行机构包括广东居留民团、广东日本商工
《中华民国史青年论坛(第3辑)》共有13篇文章,分布于“政治与军事”“经济与社会”“文教与日常生活”三个专题中。从整体来看,本书对民国时期司法系统人事调配、“武力分离满蒙”方针下日本政府的一系列军事压迫政策及其影响、孙殿英西进的前因后果、内蒙古的羊种改良、英资太古集团对中日战事的因应、熊猫成为“国宝”的原因以及时人对熊
《民国研究》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办的专业性学术集刊。1994年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后,即邀请国内外数十位专家组成编委会,以著名民国史专家张宪文教授为主任编委,开始出版《民国研究》,为海内外学者提供了一个学术研究和学术讨论的园地。《民国研究》为CSSCI来源集刊,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