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归纳和总结了手绘表现技法的训练与学习规律,内容安排从简单到复杂、从理论到实践,简明易学。本书主要侧重于讲解环艺设计专业手绘表现技法,介绍了环艺设计手绘表现基础知识、透视原理及规律、线条与手绘造型、快速手绘表现技法、马克笔与彩色铅笔的种类及表现技法等知识点。将手绘效果图表现中的透视原理、色彩基础、线条练习等基础理论融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融多学科、多领域于一体,并与人类生活环境息息相关的交叉性、综合性和边缘性的新型学科。为了适应我国环境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本书系统地介绍了环境艺术设计的概念与发展历程、构成基础、相关理论、创意思维、设计思维表达、设计手绘表现、设计表达的能力与素质培养。
公共艺术是指具有公共属性,能够服务于公众的艺术形式。如何设计出优秀的公共艺术作品,应用在城市景观中,使其在空间形态、比例、质感等方面与周围环境互相协调,构成完整的建筑及人居环境,成为城市景观设计的重要内容。本书首先介绍了城市景观的基本概念,对城市景观构成要素一一进行解析,然后系统地梳理了公共艺术设计的理论,强调建立公共
"本书是国家一流线上线下混合课程“设计与人文——当代公共艺术”的配套教材,该书在跨学科背景下,开展知行合一的训练,选取了大量艺术家的经典案例和在竞赛中获奖的学生案例对公共艺术设计中的各方面内容进行讲解。教材共分三章,第一章是公共艺术设计概念与基础,目的在于厘清公共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将其类型化、体系化、科学化以运用于教
本书根据高校专业教学标准的要求编写。全书分五章内容,具体包括环境艺术设计概述、中国环境艺术的渊源及发展、西方环境艺术的渊源及发展、当代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以及环境艺术设计的程序与表达。全书从专业角度系统讲述了城市规划建设、建筑设计、园林景观设计、室内环境设计方面的理论知识,并将理论知识结合设计方法与实践教学,突出艺术设
本书由现代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师普遍熟知的“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一语切入,通过分析其产生的语境和思维背景,探究在近代艺术体系下建筑与音乐的关系。经梳理可见,“凝固的音乐”反映出西方传统审美观、时空观及数理特征,因而这一比喻不宜套用来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下建筑与音乐关系。在中国传统话语中,艺术可与传统“乐”概念衔接,中国早期的礼乐
本书是目前国内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技术发展史的重要著作。1990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战国—北宋)》,本书将原刊行的“战国—北宋”与未完全完稿的“南宋—清代”两部分合编为一册,对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技术自春秋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科学缜密的论证与论述,探索了建筑所蕴含的力学结构和空间构成之工
本书是陈明达的晚年力作,他尝试实际应用材份制对独乐寺山门、观音阁两建筑进行建筑学理论分析,遂追索出若干中国建筑在结构力学、建筑美学等方面的独到建树。作者的一些新发现或过去提出设想而未全面展开的话题,如中国建筑按数字比例而非几何比例设计的问题、设计中确定标准间广材份数的问题、材份制原则可能同样适用于建筑组群布置等等,均在
1962年起,陈明达率助手赴山西应县考察佛宫寺释迦塔,在1930年代营造学社的考察基础上,做了更为精确、详细的测绘,并结合多年来对《营造法式》的研究,着手探讨古代建筑设计规律,从而阐明中国古代建筑从总平面布置到单体建筑的构造,都是按一定法式经过精密设计的,通过精密的测量和缜密的分析,是可以找到它的设计规律的。这部专著是
本书围绕“20世纪遗产与当代建筑活化利用研究”主题展开研究,探索20世纪遗产的活化利用涉及建筑生命的全链条,既有规划设计内容,又有文化业态方面的表述,还涉及建筑文化遗产的建设、营造、活化等理论内容和项目实践。本书不仅可提升业界以及普通读者对20世纪建筑遗产的认知和了解,还可以让城市建设者掌握更多的城市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