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曰:“笔楮难穷,伏惟照鉴。”作为中国第一经济特区,深圳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审时度势,充分把握政策机遇与地缘优势,在14个沿海经济特区中率先创造“深圳速度”,从一个中国边陲的小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大都市,也沉淀了丰厚的城市经营经验。面临国家级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课题的主政者,当从深圳经验中汲取丰富的养分。
侯家驹先生花费十一年时间撰写本书,为其“最费心思”之作。全书讨论了中国经济史的功能与范围、演进的轨迹,并将中国自秦汉起区分为三个一元体制与两个多元体制时期,对于各个体制的政经制度、社会环境、公共政策等,作了深入的探讨与研究,并评估其财经得失。除了根据具体史实从一般经济理论观点予以评论外,还提出了地盘成本(保障成本)及制
随着中国不断融人世界体系,中国学术界迫切需要更多的既能反映国际学术界前沿动态,又能体现“中国视角”的国际政治经济学著作和教材。《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主要有如下四个特点:第一,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框架。《国际政治经济学通论》基于定义与研究议题、要素流动与单位层次、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以及国际体系与中国经验四种关联性,力图
2010年是中国经济特区创办与发展30周年。30年来,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已从一种形式到多种形式,从沿海到内地,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生巨大历史变迁的一个重要缩影。经济特区在中国的发展,有成功,也有挫折;有肯定和颂扬,也有质疑和争议;潮起又
编入《躬耕之旅:安徽改革开放亲历录》的60余篇文章,主要是作者撰写的部分调研和学习成果,不包括直接为党委政府重大决策服务的工作类文稿。《躬耕之旅:安徽改革开放亲历录》分为发展战略研究、企业改革研究、县域经济研究、综合改革研究、学习考察报告、工作业务学习等部分,收录了谈谈县级市的改革与发展问题、对承包制几个问题的再认识、
人类的生产经营,不论像执竿入城这种简单的劳动,还是造飞机、汽车、轮船、计算机、航天器的复杂劳动;不论个体的体力劳作,还是跨国公司的系统经营,都会遇到类似“城门”的阻挡,都要想方设法通过阻挡,才能前进。那位执长竿者只知竖执横执,故不可入城门,而那位老父以其丰富阅历或是戏弄出的主意,虽可人城,却使长
这是一部系统研究中国经济特区30年来伟大历程的学术著作。它对中国现代化的特殊道路、中国经济特区的成功因素、中国经济特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经济特区的基本经验以及中国经济的新鲜使命等一系列问题给予了理论上的阐释与说明。主要观点是中国经济特区的基本经验有两条:从现实形态来分析,是选择、引进并坚持了改革的市场经济取向;从深层动
本教材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专业特质的国际经济合作人才为目的,以内容上达到“新”、“实”和“深”为目标,注意知识点的稳定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后自学相结合、知识传授与思维培养相结合,以建立和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和专业思想。首先,本教材的新颖性体现在内容新、体例新。教材传承并发展了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包含了2
笔者之所以对亚太经济史感兴趣是受如下几个因素的影响:在美国西东大学(SetonHallUniversity)学习期间(1986-1988),发现美国学术界对亚太经济史十分重视,西东大学亚洲系的学者们除了研究东亚的历史与文化之外,还探讨东亚的经济,该系专门开设了关于东亚市场的课程;尤其是我国政府在改革开放10年后,以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