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文文献选读》专为有一定藏语基础的学习者编写,是一本应用性较强的读物。全书共30篇课文,涉及语言、文学、历史、格言、道歌、藏医、戏剧、天文历算、法律、敦煌文献等诸多领域。内容涵盖面广、囊括了藏族古籍文献门类的各个方面。《藏文文献选读》每章节内容由文献说明、原文、拉丁字母转写、汉译和注释构成。并且后文附有练习题、思考题
本书基于作者对1931年至1945年中国抗日战争史料的积累,以抗日战争时期第二次国共合作为主线,以大事记的形式叙述了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全国抗战胜利,国共两党由内战到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巩固和发展,并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全方位展示国共两党携手抗日并为取得胜利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本收以时间为序,以事件为线索,分为《湘人渐悟(1840-1918)》《湘潮澎湃(1919-1927)》《湘火燎原(1927-1937)》《湘土怒吼(1931-1945)》《湘境风雷(1946-1950)》《湘路春辉(1949-1960)》六册,呈现了2200余张具有历史价值、研究价值的老照片。
本书立足新见碑志,探究北魏至隋唐胡汉之间既互为异质又两相融合的民族关系,以此追溯胡姓家族的渊源与发展,丰富中古时期民族交流融合的研究案例,进一步深化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规律;分析西北地区胡汉杂糅、中外对峙特殊背景下所形成的军事制度、边防地理等,把握历代王朝对边疆的经略政策,补足西北边防史的细节与脉络;填补正史缺失
本研究从历史学、社会学、教育学等视角,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研究思路,通过对梁氏本人的著述、报刊、杂志、传记、回忆录等文献的检阅,深入分析、解读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梳理其发展理路,系统介绍其基本内容,探讨其主要特征,客观分析其进步性与局限性,总结梁启超师范教育思想的精髓。本书是以历史学与教育学视
本书以汉代以来所撰西域地区已散佚的文献(含普通古籍、舆图、绘画、重要石刻)为整理研究对象,利用历史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等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个案研究和综合分析。特色和创新之处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辑录佚书所参阅的资料,涉若干史部、子部古籍,以及一些佛教典籍;将佚文的辑校与辑文的考证紧密结合起来,所辑得的西域佚书、佚文较为
本书汇集了张铠研究员关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学术成果。全书分为九章,分别介绍了美中贸易与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奠基、美国中国史研究专业队伍的形成及其史学成就、当代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发展趋势、国际学术思潮对美国中国史研究的影响、美国学者魏斐德和费正清的中国史研究、太平洋学会中国精英与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国皇后”号开辟直达中国贸易
《长江镇江段(京江)历史文化研究》一书分为南渡北上以水兴城山水相雄江上沙洲津渡浦口江防重镇通商口岸轶事聚珍八章,目的是用简洁的文字还原京江及其沿岸的风土人情、文化脉络、历史变迁,让更多的人知晓镇江、爱上镇江。京江既有长江文化中共有的多种文化现象,具有共性;又因特殊的地理位置,以及在历史的各个阶段发挥的关键作用而彰显特色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汉高祖元年(前206)至王莽地皇四年(23)共二百三十年的史事。《汉书》包括纪12篇,表8篇,志10篇,列传70篇,共100篇,后人将其划分为120卷,全书共80余万字。《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因此历史上常把司马迁和班固并称“班马”“迁固”
本书是《两宋烽烟录》系列的第四卷。自1234年宋蒙联军攻灭金朝,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败亡,宋、蒙(元)之间的战事持续了近半个世纪。本书以宋蒙(元)之和战为主线,旁及蒙古崛起、西夏灭亡、蒙古西征、宋蒙联盟灭金、蒙古汗位争夺等支线,全景式展现了十三世纪两大政权的军事对抗与政治博弈,既是对传统宋元战争叙事的深化与拓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