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概述了自公元前5000年至19世纪的中国古代历史。认识当代中国离不开对古代中国的了解。当今中国与自身历史构建了一种新的关系。当人们早已习惯把目光从过去转向全新的未来时,一种回眸历史、怀疑未来的观点重新浮现出来。对现有历史的了解和对早期历史的探索不断刷新人们对历史的认识。本书是对古中国深入浅出的剖析,这种剖析就像一个
本书是一部以世界为背景的、中外比较视野下的中国古代文明史著。选文九篇,是刘家和先生在古代中国文明与世界历史的比较研究上最有代表性的成果,按选题可以划分为三辑。第一辑三篇,是以探讨古代中国文明特点为主要任务的中外古史比较研究的成果;第二辑三篇,是从史学史和史学理论的意义上对世界历史所做的比较研究;第三辑三篇则是从方法论上
本书以纵横捭阖的笔法,讲述了宋朝三百年波澜壮阔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有对宋朝高度文明的政治、文化生态的褒扬,也有对其军事、外交败笔的解读和抨击,更有对其兴亡沧桑的深思。
本书以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为主要线索,以生动活泼的文字为读者阐释了清朝宫廷中既富有哲理的生存智慧,又复杂多变的人际关系,用一个个轻松幽默的小故事立体呈现出清朝历史的全景,值得读者细细品位。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自1583年清太祖努尔哈齐起兵,到1912年末帝溥仪退位,大清朝就这样走过了它三百多年的历史。这
本书以纵横捭阖的笔法,讲述了元王朝短暂而又充满矛盾与纠结的历史,内容涵盖元朝时期政治、经济、军事、艺术、科技、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内容包括:“一代天骄”雄姿初现;以鞭答天下为乐趣;忽必烈风雨飘摇中脱颖而出等。
本书以历史资料为基础,将人物和具体时间作为主线,运用简洁幽默的语言,以故事的形式为读者全景展示出明朝帝王以及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让读者在轻松地环境中领略大明朝的风采。明朝建立于公元1368年,到1644年灭亡,先后经历了16个皇帝,走过了276年的光景。明朝是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时代,是在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由社会底
《尚书正读》是曾运乾先生的遗著。作者生前曾以本书为讲稿,授课中山大学和湖南大学。本书所释以今文《尚书》二十八篇为主,其余只存篇目与书序。作者对汉唐以来诸家的注疏考证,多所折衷,虽未能精治金文,以为参证,但注说简明,于训诂文法,两者兼顾,使素称诘诎的《尚书》略可通读。杨树达、顾颉刚对《尚书正读》评价甚高。此次影印以湖南图
本书为通俗传统文化读物“中华元典引读丛书”之一种。“中华元典引读丛书”将先秦时期应运而生的一批文化元典逐部加以诠释,阐述其对中国历史、中国文化及中国民族性格的全方位影响,从而揭示今人精神之来源,民族文化之来龙去脉。本丛书所选书目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石,对中国文化传承与发展具有元典意义。本书从《周礼》的内容结构、成书年
全书以通贯性的观点透视自秦朝至清末二千年间的中国历史,就古代中国为什么会产生皇帝乃至人民为何能忍受昏君、做官与当兵是怎样成为皇帝制度的两条支柱、中国古代的农民战争、边塞为何屡屡发生冲突等一系列问题做出深入浅出的剖析。对于饱受教科书式史书之苦的读者来说,这些论述令人耳目一新,使人对中国历史有了一种别样的认识。
本书系包括《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书经》《诗经》《春秋·左传》。理雅各于19世纪60年代开始将儒家最重要的9种经典翻译成英文,合称为《中国经典》。他的译本在很长时间里在西方是权威性的标准译本。(英)理雅各(JamesLegge),近代英国著名汉学家,曾任香港英华书院校长,伦敦布道会传教士。他是第一个系统研究、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