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深入研究了晚清至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变革历程,聚焦于文学与印刷技术变革的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共同推动中国文学的现代化转型。作者详细分析了从手工雕版到石印、铅印的技术转变如何影响文学生产,催生新文化市场和读者群体,进而加速文学作品的传播与普及,促进了文学与思想的现代化。书中不仅探讨了晚清“崇实”思潮与印刷文化的关系,
本书聚焦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与新时期之初两个时代的文学和社会,考察作家的文学认知、现实理解尤其是作品连带的历史—社会面,彰显“当代文学”的内在张力。上篇以人民文艺的创生与发展为中心,展现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及作家以文学回应社会现实的方式。下篇考察历史转轨时期的时代精神,辨析其与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的内在联系。本
本论文集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新文学研究中心张光芒教授组织编写,以“文学史透视”“作家作品研究”“现代论坛”“戏剧影视研究”“通俗文学研究”“文学苏军新视野”几个栏目涵盖了近三十篇论文。当代作家作品研究中,既有对具体的当代作家许春樵、徐则臣、东西、乔叶、朱婧的具体的小说作品的分析,也有从文学史的意义上对新世纪长篇小说中的上海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研治近代文学的论文总结。全书以近代文学为对象,以文献为基础,立足学术史,内容包括学术反思、文献考辨、知人论世、艺术分析和文化观照等。日记研究诸作,既提出情境文学史建构等视野闳阔、富有生机的议题,也为接受史研究如何更立体、有深度地展开提供切实的新思路;廓清旧说诸作,基于一手文献、益以细密考索,厘清了清人的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苏区司法及新闻传播研究、左翼文学与延安文艺研究、社会主义文学研究、红色儿童文学研究、红色艺术研究,重点对红色文化的流传和接受进行研究。红色文化蕴含许多丰富而复杂的问题,在当今国际国内形势下,百年红色文化发展史上有许多经验需要借鉴传承,有规律性的东西需要探讨,也有教训需要警示。
本书聚焦的24位作家是中国现代文学波澜壮阔发展史上的缩影,他们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灵魂,是中国现代文学的主力军。 本书以“雕刻”的方式聚焦作家的生平经历以叙事。“雕刻”的基点建立在传记之上,叙事的原点也带有较强的评述性。作者所写的是真实的文学大家,是文学大家生活的某个侧面,是文学大家作品中的一个主音,在细节的处理上,力求
文学批评的标准可以按照科学的原理、历史的真实来进行,也应该按照审美的感受、社会法律的要求来进行,这些都需要遵循文学批评的常识。十七年时期的文学具有一种崭新的批评范式,与我们当前的文学生活也息息相关。本书从十七年文学中的理念原则、十七年文学的典型人物塑造、十七年文学批评中的否定性话语、十七年文学批评的生态场域等四个方面透
本书从文学传播学的视角,运用了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研究宋代文学传播的情况。书稿分为绪论、权力归属与文学传播、文化下移与文学传播、转型期的信息传播、传播意识与传播行为、宋词传播与词风演化等几个章节,将文学传播视为社会信息系统,构建了一个文学形成、运行、作用的社会模式和社会学解释,实现了文学内部与外部分析的统一,逻辑清晰,
本书是文艺研究小丛书之一种,共收录了左东岭先生四篇刊发在《文艺研究》上的文章。学界近些年对易代之际的文学给予了一定程度的重视。左东岭先生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易代之际文学思想研究”正是探讨易代之际各种历史演变因素与文学思想变迁之间的关系,研究范围上溯周秦汉、下至明清,力求从文史哲多个层面探讨易代之际文学的价值,可
1914年,黄侃把《文心雕龙》作为一门学科搬上大学讲坛,标志着现代意义“龙学”的诞生;而他为授课撰写的讲义《文心雕龙札记》,则成为现代“龙学”研究的奠基之作。《札记》从传统的校注、评点中超越出来,开创了把文字校勘、资料笺证和理论阐述三者结合起来的研究方法,给人以全新的视野,“从而令学术思想界对《文心雕龙》之实用价值,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