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的主要内容:在厘清红色文化资源内涵释义及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首先分析了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和利好因素。其次,对广西边境地区八县(市、区)的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实地调查,摸清了红色文化资源的分布概况和保护与传承情况,总结出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传承的五种模式。再次,深入剖析广西边境地区红色文化资源
本书上篇主要介绍了包括进化论、哲学人类学、历史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在内的西方人类学研究的不同范式,沿着历史脉络梳理了不同范式的发展历程,既系统阐释了每一个研究范式的代表人物、主要著作、核心观点,又聚焦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的经典理论流派的研究方向和核心关注点。在此基础上,本书认为应该在不同的思想流派间搭建起联系,形成强调研究者
本书是2018年11月3日在中央民族大学由巫达教授组织召开的“文化、法律与生态”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精选,内容包括文化人类学、法律人类学和生态人类学三个领域以及三领域的交叉研究。其中很重要的角度是:讨论不同的文化如何对生态环境起着保护作用的;国家法律和不同地区的“文化法”也即习惯法是如何对生态环境起保护作用的。反过来亦
本书收入了世界史先驱威廉·麦克尼尔在1979-1986年之间所做的五场讲座,与《西方的兴起》《瘟疫与人》《竞逐富强》等名著一起,共同展现了麦克尼尔构筑人类整体史的宏大构想与独特见解。全书新颖地将边疆、人口、疾病作为世界历史发展的动力,深入思考了人类历史中微观寄生关系和宏观寄生关系,提出了人类历史的灾难守恒定律,揭示了人
本书从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仪式的文学人类学解释、酒神祭仪的神话谱系、酒神的美学发生学原理及酒神的文学原型叙事等方面进行论述,对古希腊酒神与悲剧的原生性关联进行细致梳理,将酒神祭仪和酒神精神作为典型的文学叙事类型来阐释仪式的结构和功能。
本书从人类学的视角对仪式进行全方位研究,集谱系梳理、理论介绍、流派分析、观点评述与田野考察为一体。主要内容包括:仪式的引介;仪式、神话与宗教;仪式与社会等。
本书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编“文学人类学理论与方法”,探讨文学人类学的文学观、文学人类学的“N级编码”与“N重证据”的关系、四重证据的升级改造、文学人类学视野下的谣言、流言与叙述传统的关联等问题;中编围绕献祭文化传统、文明交往中的“屠龙”等个案展开;下编围绕玉器的文化编码、臊子面的文化传统论、仙洞原型、口头与书写传统等
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对原型概念的来源及其在不同领域的含义进行考察,梳理与原型相关的哲学和人文科学现象,对现代原型理论的生成过程与人文科学的关系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对以荣格为代表的原型理论进行系统辨析和批判。下篇主要对原型概念和原型理论重新阐述,首次提出原型现象的哲学和神学维度、生理维度、心理维度和文化维度的观点,结合现
本书主要运用作为中国文学人类学核心方法论的四重证据法,结合民俗学和考古学的研究成果,论述了中国猴文化在汉字编码等方面对日本猴文化产生的重要影响。从物与图像、文字书写、口传文艺、非遗传承、后代创作等角度构建出较完整的证据链,系统深入地梳理和阐释了日本猴文化发生、发展与变迁的脉络。本书研究应用中国学界方法、理论创新成果解决
20世纪初,随着中国留日学生译介和著述的活跃,国民性(nationality)也被引入汉语之中,从而成为现今中文里的国民性(guómínxìng)一词。本书聚焦国民性这一汉字词语,对该词语的生成和传播过程以及现状进行了语汇史和思想史的双重考察,在厘清国民性(nationalit